第46部分 (第2/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軍無法順利沿淮河進行攻擊的行動,加上日軍對於這支遠征軍的後勤支援,發生交通、運輸不足之困難。更令大本營頭疼的,是由誰指揮這支部隊作戰。這時在東北中蘇交界的圖們江附近,突然爆發了日蘇間的“張鼓峰事件”,雖然沒有擴大成為日俄之間全面的戰爭,但是卻給日本極大的壓力。日本大本營幾經考慮之後,決定向蘇聯讓步,仍然發動武漢攻略,但是調整了作戰序列,進攻武漢的作戰,由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田俊六負責指揮,華北方面軍則留控一些部隊,作為防蘇作戰的左翼戰略預備隊。
25。3 日軍對武漢發動鉗形攻勢
日本大本營修改作戰計劃後,在七月四日釋出日軍攻略中國武漢的戰鬥序列,日軍共分兵兩路,準備以鉗形攻勢進攻武漢。南路由華中派遣軍的第十一軍岡村寧次中將負責,統帥日軍第六、九、二七、一〇一、一〇六師團,以及四個支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總兵力十五萬人,在九江集結,然後沿長江南北兩岸進攻武漢,北岸的軍隊直攻武漢,南岸軍隊負責包抄粵漢鐵路的賀勝橋與咸寧,以截斷武漢華軍的南下退路,最後再合圍在武漢的中國野戰軍。
北路軍由原華北方面軍的第二軍東久邇宮親王稔彥王中將負責,第二軍改由華中派遣軍統一指揮,統帥日軍第三、十、十三、十六師團,以及特種作戰部隊,總兵力十二萬人,在合肥集結。由於淮河氾濫,不方便軍事作戰,因此進攻路線向南修正,沿著大別山由東向西進攻,在攻克平漢鐵路之後,再向南旋轉切入武漢,與南路日軍會師,以對武漢的華軍進行合圍。另外華中派遣軍控制四個師團作為預備隊,以及三個飛行團的支援兵力、一個海軍艦隊,兵力為十四萬人。兩支日軍以南北平行運動的鉗形攻勢,直撲武漢,但是以兵力與支援而言,日軍進攻的重點是放在南路的長江作戰上。
這時蔣介石為了在武漢迎擊日軍,特別設立了武漢衛戍司令部,由陳誠出任司令,在長江南岸再設立第九戰區,司令官也由陳誠出任,統帥了薛嶽的第一兵團,張發奎的第二兵團,主力集結在鄱陽湖以西地區的長江南岸,在側翼迎擊日本第十一軍的攻勢,而對抗沿大別山與長江北岸進攻的日軍之責任,蔣介石仍然交給第五戰區的李宗仁負責(李因病而由白崇禧代理前半段的指揮)統帥孫連仲的第三兵團負責在大別山禦敵,李品仙統帥的第四兵團則在長江北岸抵抗日軍的攻勢。
蔣介石這次的作戰指導方針,更為明確地接近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構想,就是設法在日軍進攻的沿途,不斷地進行抵抗,並且進行後退包圍以及側翼的伏擊,但是不到必要時,不進行主力、正面的決戰。因此武漢會戰的主戰場不在武漢城市的保衛戰,而在武漢外圍的消耗戰,華軍作戰的目的在爭取消耗日軍,而非擊敗日軍或是真正的保衛武漢。就戰略指導的層次而言,中國方面的表現真是進步神速。而日軍大本營知道這次深入武漢作戰,主要是擴大日軍在中國的控制空間,將國民政府逼到地方邊陲地區,同時摧毀蔣介石的再生戰力補充路線,如此可以方便建立漢奸政府,達成日本“以戰養戰”的戰略目標。由於負責南路進攻的日軍,需要從徐州附近調回作戰部隊,同時要在九江集結之後,才開始進攻武漢,因此需要在一個月以前,現在長江南北兩岸進行序戰準備。至於在北路擔任攻擊武漢的日本第二軍,參戰的各個部隊,本來就在淮河與黃河之間,在合肥集結是非常方便的,因此就先進行整訓,等待攻擊發起的時機。負責在南路進攻的日本第十一軍,在大本營還沒有下達漢口攻略的作戰指令之前,就已先在六月十二日,搶先登陸安慶發動了序戰攻勢,然後十一軍兵分兩路,具有兩棲作戰裝備的波田支隊領軍,沿著長江水道西上,在華軍部隊換防與接應不當的情形下,輕易地一舉擊破江防重鎮馬當要塞,接著迅速穿過彭澤,準備直逼九江;另外一支在江北的日軍第六師團(稻葉四郎),則在長江北岸的陸路,不斷地向東突進,沿著潛山、太湖、直攻黃梅。由於日軍在漢口攻略開始的江南序戰之時,作戰意外地順利,因此日方甚至認為,只要一個月,就可以攻下武漢。這個輕敵的想法,又要讓日軍付出極大的代價。南路的日軍指揮官岡村寧次,知道指揮這場會戰,對於自己前途的關係非常重大,他不但希望能夠首先攻克武漢,更想能夠漂亮的在攻克武漢之時,殲滅華軍大部分的主力。因此岡村寧次把攻克武漢的決戰目標,放在長江南岸,因為他知道華軍第九戰區的主力兵團,就在九江與南昌之間佈防。假如自己能夠在此殲滅華軍部隊,就可以大膽地迂迴攻擊粵漢鐵路上的賀勝橋一帶,截斷華軍從武漢南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