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做事情不分輕重緩急,而是按照工作到達手邊的先後順序,或者按照佈置工作的人的職位大小來決定工作的先後順序。每天一上班先拿黃金時間做不需要動腦子的雜事,幫人訂個酒店啦,寄個快件啦,沒有花時間思考和準備會議要做的工作,直到最後一天。
第二,認為事情會按照自己的預期發生,比如16號開會,覺得14號統計名單也來得及,但100%會出現意外狀況,一旦出了意外,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應對,這個時候事情就會大幅脫離原來的預想軌道。而她也只好像救火隊員一樣去救火,由於都是緊急處理的事情,質量當然好不到哪裡去,於是搞得所有人都不滿意。
由於工作習慣的慣性很大,不可能一步調整到位,針對她的情況,我對她提出了要求。第一,要求她每天上班第一個小時騰出來,做些準備和思考的工作,同時儘量細緻地考慮會議可能出現的“意外”。第二,要求她把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儘量在時間上往前提,不要等到最後一分鐘,所有的基本準備工作要在開會前兩週都做好,給各種意外騰出時間。現在她的工作比之前有明顯的進步,也得到公司裡相當的讚譽。
好想法不等於好成績
有不少學歷不錯讀書多的人,往往想法多於辦法,理論一大堆卻拿不出真正的成績。這種人在公司裡叫做小白兔。公司不是學校,不是來搞百家爭鳴的地方,成績是最最重要的,想法再好,不能變成利潤,對於公司來說,還不如沒有想法卻肯立即動手去做的人。想好了就立即去做,不要等,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
我見過有不少人抱怨得不到賞識,覺得自己能力很強,卻得不到重用。在工作當中,不少人都有一種毛病,理論多過實幹。前兩天看一本管理雜誌,這社會上大約每1000個好點子中,最後只有不到10個能夠變成現實。一個好點子變成現實,路很長。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並不缺乏各種好點子,最缺乏的是把好點子落實成現實的做法。而這正是“理論家”們所缺乏的,“理論家”們有個很不好的缺點,喜歡丟擲觀點,讓其他人去執行,最後卻竊據所有的功勞。
比方說,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不錯,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這些理論也很對漢武帝的脾氣,但董仲舒為什麼卻沒有得到重用?因為漢武帝這個老闆知道董仲舒是個書呆子,他並沒有能力把這套理論變成繁雜的具體現實。但我們接受教育的時候可不是這麼說的,這一起都歸功於董仲舒了,這種教育接受得多了,往往讓我們產生一種誤解,認為,只要提出一個好建議就有功勞了。
很多人,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提建議,至於去做,那是別人的事。一個老闆,每天不知道要聽多少好主意,多少有道理的建議,往往都已經麻木了,他們更需要的是把好主意執行下去的人。當丟擲一個好主意,沒有得到老闆的積極回應,很多人就會變得消極負面起來,覺得老闆沒有眼光,覺得自己受了委屈,這個問題的根子,是缺乏實幹精神。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力氣全花在嘴巴上了,真正事情沒有人去做。前兩天看一篇文章,裡面提到電影學院招生,問到如何發展中國電影,答什麼的都有,有說要學習好萊塢的,有說要加大投入多拍片的,有說要更加商業化的,唯獨一位女士答曰 “應該每星期去看一次電影。”這,才是國人缺乏的實幹精神。
看人家精衛,一句廢話沒有,心裡氣,立刻動手。人生也是如此,最終回首自己這一輩子,總是問自己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或者想了什麼。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八章等待與選擇(1)
這是個浮躁的人們最不喜歡的話題,但是對於職業生涯的長久規劃,這卻是一個躲避不了的話題。
李廣是西漢一位有名的將軍,善射,武藝高強,為人頗有點俠客的味道,匈奴人稱他為飛將軍。司馬遷在史記裡面寫道: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這樣一段動感情的評論,在史記裡面不多見,可見司馬遷是相當推崇這個人物的。李廣行伍出身,從軍近50年,在軍隊裡威信極高,而且武藝高強,平等對待士卒,頗有奇謀。但是一輩子也沒有封侯,有句詩叫做“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說的就是這個事情。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