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頁)
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任過縣令,並已離官蟄居。當時因天色已晚,不便趕路,就在城中一戶人家的廊下住了一夜,天剛矇矇亮,就離開縣城,前往荀卿所居的皋巖村。
初見荀卿,李斯猶如在黑暗中見到了光明、危難時見到了救星,千般辛苦、萬種磨難都如輕煙般飄散了。他依稀覺得,這位睿智慈祥、神采奕奕的寬厚長者便是他學海泛舟的領航人,人生路上的良師。他毫不慌張地回答著荀卿的發問,極力地坦露著自己的執著和真誠,並委婉地道出了他對荀卿的景仰以及千里求學的艱辛,懇請荀卿收他為弟子。
荀卿被他的誠摯感動了,答應了他的請求,鄭重地為他舉行了拜師之禮,並將他的門徒韓非、陳囂等介紹給李斯。李斯比他們兩個人都小,韓非長李斯十歲,李斯尊敬地稱他們為師兄。
這樣,李斯便在皋巖村荀卿廬舍安頓下來,成為儒家弟子中的一員。
四
荀卿廬舍堪稱一個小型的“稷下學宮”。每日早飯後,荀卿便在他的廬舍內給他的弟子講學,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儒教、王制、富國、王霸、君道、臣道、禮論、樂論、修身等。講學的方式一般是荀卿先進行講解,然後是弟子提問,荀卿回答。有時則採取討論式,各抒己見,即使產生爭論也無妨。荀卿很欣賞這種方式。他雖然博學多識,德高望重,但他無論是對同輩還是對弟子都從不盛氣凌人、唯我獨尊,而是主張教學相長,能者為師。他多次對他的弟子說:“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認為凡是知識、才能高於自己者,都可以師事之。孔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名言在他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因為老師很隨和,弟子們便不再拘束,學習的氣氛很是活躍。
這天,荀卿給他的門徒們講的是“人之性惡”。這是他針對孟軻的“人之初,性本善”提出的截然不同的觀點。他振振有辭地講道:
“性即是人生來就有的本質。有人說,人生來性善,也有人說人性無善無惡,我則主張人之性惡。之所以能善,是以後人為改造之結果,何以言之?人生來就有耳目之欲、聲色之好、求利之心、嫉惡之意,都是飢而欲食,寒而欲衣,勞而欲息,聲色之好。好利則爭奪生而辭讓亡;有嫉惡則殘賊生而忠仁亡;好聲色則淫亂生而禮儀文理亡。由此觀之,人性本惡。
“正因為人性本惡,所以才需要禮儀法度。如果放縱慾望沒有限度,索求無已而物資不足,就會引起爭奪,造成混亂,帶來貧困。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脫儒入法”(8)
“人雖然生而性惡,但可透過人為教育而成善。只要教育良好,又肯於上進,天長日久,積善不息,便可透過神明,參於天地,達到聖人之境界。然常人者若想改變性惡本能,須靠聖人教化。聖人深知人之性惡,故能明禮義而教之,起法度以治之,量刑罰以禁之。這樣,人性就可以得到改造,國家就可得到治理……”
在荀卿講授的過程中,韓非聽得極為認真。荀卿講完後讓弟子們發表見解時,韓非首先說道:
“方才先生所言,學生深有同感。人無毛羽,不穿衣服則不能抵禦嚴寒;人以腸胃為根本,不吃飯則不能生存。所以,人人都有利慾之心,人皆唯利是圖。王良愛馬,是為了讓它馳騁疆場;勾踐愛民,是為了讓他們拼死鏖戰;醫生給人治病而吸吮病人傷口,是為了獲取錢財;造車的希望人高貴是為了讓人買車;做棺材的希望人早死是為了出售他的棺材……這些都因利慾之心主宰。即使是父母與子女也都離不開‘利害’二字。人在幼年,父母養之簡,長大而怨恨;子女長成人,供養父母薄,父母怒而罵之。如此至親為何產生譙怨、要挾?皆因於己不周。夫與妻、君與臣,也同此理,都有利慾之心驅使。人性本惡,真是天下之至理啊!”
荀卿聽著他的得意門生這一席話,很是欣喜,道:“此子可教也!”
李斯因初來蘭陵不久,所學尚淺,不便隨意發表議論。但他覺得老師和師兄們所言都很在理。他不禁想到上蔡郡守熊缺,此人的唯利是圖、無所顧忌給他的印象太深了。鳳山倉為什麼碩鼠成群、粟米糜爛而長期未予追究,還不是因為掌管監察的郡御史受了倉嗇夫的賄賂?郡守熊缺決定要親自查實此事,還不是因為怕被上司知道後怪罪下來,危及自身的官位?
他又想起了他的經年以織蓆賣履為業的父親和曾經為人傭作、製造漆器的祖父。他們辛辛苦苦為了什麼,不也是為了微薄的利益嗎?
李斯一時覺得,人世間的一切都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