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國人對於男女兩性特徵尤其是智力方面特徵的概括帶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特色,其底蘊是陰陽調和,陰陽互補。例如,中國學者強調,男女兩性在智力上並不存在明顯的差異,其智商基本相同。他們將兩性智慧特徵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從認知方式看,女性的味覺、觸覺、聽覺等比男性敏感,女性的閱讀能力強,注意力集中,靠書本和課堂聽講獲取知識能力強,但由於女性參加科技實踐活動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對差一些。第二,從記憶方式看,不論機械記憶還是理解記憶,不論在哪個年齡階段,女性均優於男性。第三,從思維方式看,女性感情較細膩,形象思維好,言語表達流暢,只是在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比男性差,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一些。第四,從運用知識的能力看,女性較男性強,具有豐富的聯想力,模仿能力很強,因此接受新鮮事物較快,但是靈活性和實際能力不如男子。第五,從發掘問題能力看,女性較男性觀察力強。第六,智力分佈較均衡,成績最好與最差的兩端,男生所佔的比例超過女生;而成績中等的女生居多;平均成績男女並無明顯差別。第七,從女性的大腦發育看,女性的大腦皮層比男子的更厚一些,這是人們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它有力地證明,“女人的智力不如男子”的傳統觀點是不科學的,應當予以擯棄。(況世英等,1988;徐南,1991年)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二、關於性別氣質問題的論爭(4)
在此基礎上有人進一步指出,由於在工業社會中,依賴體力的工作越來越少,需要智力和技術的工作越來越多,只要女性享有與男子同樣的受教育和訓練的機會,她們在智力和技術上就沒有理由比男子差。因此,過分強調兩性角色分工不僅沒有意義,而且對社會和人類進步有害。 3、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 女性主義認為,對性別氣質的傳統看法已經成為一種對女性的壓制力量,它甚至會影響到人們對精神健康的評價標準。一個以精神病醫生為調查物件的調查表明,他們頭腦中精神健康的標準因性別而不同:他們對健康、成熟的成年男子的描述與對精神健康的成年人的描述幾乎完全一致,其中包括獨立性、冒險意識和自我肯定等;而他們對精神健康的成年女子的描述卻包括溫順、依賴、易於為小事激動等。由此可見,傳統的男子氣質被醫生看作是心理健康的規範和標準,這就使女性受到雙重約束:一方面,如果她們打算做個健康、成熟的成年人,就很可能被戴上不正常的帽子 (有男子氣的女人);另一方面,如果她們用傳統文化對健康成熟女子的要求來約束自己的舉止,必然會感到憂鬱,不滿足和受到多種精神困擾。(雷澤蒂等,1993年) 因此,一些西方女性主義者激烈批判對所謂女性氣質的規範化,認為這是男性文化對女性的壓制手段。她們對弗洛伊德“###忌妒”論的抨擊特別激烈:###忌妒理論認為,女性膽敢追求生理上達不到的境界,是女性受罪的根源,誰若渴望過一種較少羞辱和約束的生活,誰就會立即被說成是不自然的,是遺傳身分的變異。一個女人想反抗“女人味”即女性的氣質、地位和角色,便會被看作近於精神病,因為正如“生理就是命運”一樣,女人味就是她的命運。(轉引自王政,1993年) 一個轟動西方的、對人們在性別問題上的思維定式具有顛覆性的發現是瑪格麗特·米德 () 對三個原始部落中與西方大相徑庭的性角色的考察。她發現,雖然這三個原始部落座落在方圓100英里以內,但其性角色規範卻完全不同,尤其有趣的是,這三種規範又全都不同於西方文化中的性角色規範。其中第一個部落中,男女兩性的行為模式都像西方文化中對女人的行為規範要求一樣,即一種柔和的行為方式,在西方人眼中是“女性的”和“母性的”;第二個部落中,男女都如西方男性的行為方式,即一種殘忍的富於攻擊性的行為方式,脾氣暴烈,敢作敢為,在性生活上積極主動,“具有男子氣概”;第三個部落中,男人的行為就像西方文化中女人的傳統行為方式——敏捷,負責購物,所負責任較女人為小,並在感情上依附於女人;而女人卻個個精力充沛,善於經營,而且不事奢華,是不受個人情感影響的管理者。(米德,第2頁) 米德以她對原始部族的研究為女性主義理論提供了新鮮的證據和獨特的觀察視角。她的重要發現表明:世界上各個社會都有性別分工;這種分工的原因並非僅僅源於女性的生理功能;某種性格特質被認為是男性氣質還是女性氣質是因文化而各異的,因而是人為的,並不是什麼與生俱來的“自然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