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新的殖民地空間劃分自己的勢力範圍,山東青島是德國的,東北是日本和俄國的等等,這麼劃分範圍。殖民地被瓜分完畢,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激化到對抗性,就非得用戰爭方式來解決。 這個時代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美國。美國為什麼在一戰、二戰當中都不是主動發起戰爭侵略別人?而且也沒有主動參與戰爭,都在戰爭後期進入的,一戰派了彩虹師,麥克阿瑟是師長,二戰到1944年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因為美國的特點,它是非常巨大的國家,首先在獨立戰爭以後,東北部的13個州先獨立,然後向西部、南部擴充套件,疆土在不斷擴大。還有,就是它的人口也不斷增加,國內新增人口加移民,大概從19世紀中期到二戰前,每10年都能增加1000萬人口,這時候它的資源也有,人口也有,市場需求也有,不用它到海外掠奪,所以會產生門羅的孤立主義,對戰爭不感興趣。� 王湘穗: 從全球角度看,門羅主義是孤立主義,但要從地區看,它也有霸權的成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核心是反對其他勢力,特別是歐洲勢力進入美洲。� 王建:在壟斷資本主義時代,我看就從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三對矛盾發展成四對矛盾,即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內部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宗主國和殖民地的矛盾;一戰以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國內矛盾外部化,出現了社會主義的前蘇聯,所以就出現了無產階級國家和資產階級國家之間的矛盾。 應該說這四對矛盾都是對抗性矛盾,但從前面的分析看,在這四對矛盾中,能夠導致世界戰爭的還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為殖民地國家與宗主國的力量根本不對稱,而二戰也不是社會主義的前蘇聯挑起來的,在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矛盾,頂多導致國內的無產階級革命,不會導致世界大戰,所以還是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是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資產階級由於市場邊界不足而加緊了對內壓迫和對外侵略。 二戰以後這四對矛盾又有了新的發展。 首先是二戰後打出了一片紅彤彤的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並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意識形態的對立,就是冷戰。所以自一戰至二戰期間所形成的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矛盾,轉變成東西方矛盾,併成為直到冷戰結束前支配國際關係的主要矛盾。但是冷戰時代東西方的對立與對抗與以往的帝國主義國家間的對抗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就是它不是經濟利益的對抗,而是意識形態的對抗,所以始終沒有因為這種對抗醞釀成世界大戰。 從20世紀50年代的南斯拉夫開始,東歐國家就醞釀著改革,到70年代在整個東歐國家形成潮流。到80年代末期,東歐國家開始站起來擺脫前蘇聯的控制,到1991年,前蘇聯也進入社會轉軌時期。 中國的改革開放更是從70年代末期就開始了。所以到目前為止東西方的這對對抗性矛盾已經消失了。 由於二戰後出現了大批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也在吸取這個歷史教訓,在二戰以後,它也開始對國內的階級關係進行調整,主要是進行了福利制度的改造,是對自己的社會制度進行改良,透過財政等國家機器手段,把富人的錢轉化給窮人,富人可以佔有財富,但是不能集中佔有財富。 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理論問題。凱恩斯的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比馬克思主義大約晚了100年。馬克思主義說資本主義的主要問題是供給過剩,而凱恩斯說是需求不足,它們是從供給和需求兩端講的,但說的是一個問題,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總供給和總需求不對稱。 馬克思在分析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時說,是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收入低下,凱恩斯則說是人均收入水平到了一定程度,儲蓄率上升,形成儲蓄大於投資。馬克思說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生產資料的共同佔有,資本主義國家當然不會接受這個辦法,所以它們就用凱恩斯主義的理論來進行社會改良,就是用社會轉移支付制度把富人的錢轉給窮人花,還有就是由政府來發行國債,實行赤字財政,把國內的過剩儲蓄動員出來,以減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剩程度。 資本主義經濟在二戰後的社會化福利制度改造,大大減緩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使它不再具有對抗性。 二戰以後,出現了風起雲湧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一批批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宣告獨立。據統計,二戰結束時全球只有60多個國家,目前已經到了190多個,其中大多數是50年代到70年代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