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智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共和2761年(西元1920年)7月15日,維也納。
在國會大樓門前的廣場上,伴隨這奧匈國歌《天佑皇帝》的音樂聲,“雙皇冠旗”緩緩落下。這面國旗被取下之後,被交到斐迪南五世手裡。
在場的人都注意到,今天斐迪南五世的表情相當麻木。隨後,一面新的代表奧地利帝國的“紅白紅”國旗冉冉升起。
是的,奧匈帝國沒有了,在今天正式解體了。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斐迪南五世竭盡全力也無法挽回局面,經過一個多月的扯皮,奧匈帝國轟然倒塌。
在奧匈帝國的基礎上,出現了三個新的國家。
其一是匈牙利共和國,匈牙利人如願以償的取得了獨立,當年要不是維也納當局的妥協,他們在普奧戰爭後就獨立了。本位面沒有特里亞農條約,所以這個匈牙利比原時空的大多了,是包括了特蘭西瓦尼亞、半個塞爾維亞和部分克羅埃西亞在內的“大匈牙利”,面積有35萬平方公里,還有一部分出海口。匈牙利原本是想玩君主制,但搞笑的是他們卻沒有一個可以服眾的國王,再加上社會矛盾激化,權貴們為了減少不滿,就改為共和制了。首屆總統是原奧匈帝國海軍上將霍爾蒂?米克洛什。
其二是摩拉維亞共和國,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這對好基友也是早就想和奧匈分家,現在終於如願以償了。這個國家雖然還不到13萬平方公里,但捷克的工業產量就佔了帝國工業總產量的80%。
其三就是“奧地利帝國”了,斐迪南五世的政治手腕總算還可以,在沒了匈牙利人和捷克人搗亂之後,其他地方的鬧騰他還是有辦法解決的。在進行了一番妥協讓步之後,斯洛維尼亞和部分克羅埃西亞以及波黑都留了下來。但是新的“奧地利帝國”也變成了一個聯邦制君主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波黑都有很高的自治權。
這麼一折騰下來,原本算得上二等列強的奧匈帝國,也就成了三個互不統屬的三流國家。而奧地利也徹底成為德國的小弟,再也沒有以前的平等地位了。
但奧匈的分裂絲毫不讓人意外,因為在大多數人看來,他們的分裂無非是個時間問題。能在大戰之後才分家,這已經是斐迪南手腕給力了。
這個分裂的禍端是老早就埋下的,準確的說,這個國家從來就沒有真正的統一過。
奧匈帝國的前身是神聖羅馬帝國,但這個國家也是相當的奇葩,伏爾泰曾經吐糟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因為它在歷史上未有過正統的根源與名號,與前羅馬帝國也沒有任何關係。而且它的統一也只是表面現象,其實它的統治完全是中世紀式的,皇帝沒有實權,實際權利掌握在300多個大小領主手中,統治嚴重分裂,國力很差,實際上不能稱作帝國。
13世紀開始,帝國皇位長期被奧地利公國的哈布斯堡家族佔據。但是這個家族卻並不是靠實力取得的這個地位,而是完全靠連續n代的聯姻來實現,所以江湖人稱“下半身堡”,可謂名至實歸。按照中國的說法,這種完全靠小丁丁和小oo建立的國家,就是典型的“得國不正”,沒人服氣。歐洲人或許不知道這句話,但不代表他們沒有相同的想法,老伏的吐糟就很明白了。
1806年,奧地利被拿破崙車飛了,哈布斯堡家族被迫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皇帝稱號。這樣,“下半身堡”的底褲就被拿破崙扯掉了,再加上20世紀民族主義興起,於是帝國內的那些地盤都開始不穩了。而奧地利的主體民族德意志人在整個帝國人口中,只佔了23%,不到四分之一,無論文化還是實力都不佔優,自然鎮不住場子。
即使後來改為了二元制的奧匈帝國,然而並沒有卵用。因為在帝國的兩個部分起支配作用的兩個民族其實不佔統治地位:在奧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佔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數。
奧地利部分的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維尼亞人和義大利人都試圖獲得更大的發言權。同時在匈牙利部分,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統治挑戰。
雖然在本位面,奧匈跟著德國一起放了衛星,把烏克蘭、波蘭部分給放了,使得國內不穩的局勢得到了一定好轉。但這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是平時,可能還有辦法慢慢整合。但奧匈卻沒這個機會,因為連續幾年的歐戰和瘟疫,奧匈帝國的社會矛盾和********也激化到極限。
德意志人就算了,但其他民族可並不怎麼願意給“下半身堡”賣命。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