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3/4頁)
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章邯攻破邯鄲,遷徙邯鄲民人到河內,也是仰仗河內的穩定。王離軍圍困鉅鹿,章邯軍的大本營就在河內安陽一帶,二十萬大軍密集佈陣,嚴密防範可能來援的諸侯國軍。宋義統領楚軍渡過黃河來到河內安陽,竟然能夠停駐四十多天無戰事,外出飲酒高會,以地勢形勢推想,斷然沒有可能。
東郡安陽在黃河東,從這裡渡黃河,最近的渡口是三百里外的白馬津(今河南滑縣),渡過白馬津則進入河內郡和邯鄲郡,直接面對的是嚴陣以待的章邯軍。要想北上救趙,首先需要同章邯軍作戰。如此行動,既不能解鉅鹿之圍,又自投於秦軍的羅網之中,違背普通的軍事常識,難以理解,也無法講得通。我困擾疑惑,不知所從。
考察歸來,讀到辛德勇先生的新著《鉅鹿之戰地理新解》,有豁然開朗之感。辛氏是歷史地理專家新銳,他檢討諸說,推斷安陽在今山東省東平一帶,由此進而推論,項羽統領楚軍渡黃河救趙,不是西去走東郡安陽渡白馬津,而是北上走濟北郡渡平原津。以當時復活的後戰國七國而論,項羽軍不是西經魏國,而是北過齊國救趙。安陽地望之推斷,或許尚待驗證,項羽北上齊國,走平原津渡黃河的看法,大概已成不刊之論。
對於鉅鹿之戰的歷史背景,歷來沒有人注意到齊國的影響和作用。我在文中已經分別敘述過,李良叛變、武臣趙國政權崩潰後,齊王田儋派遣田間領軍迅速渡過黃河進入趙國支援,趙歇新政權的建立,多仰賴於此。田間軍由齊國渡黃河進入趙國,應當就是走濟北郡渡平原津。趙歇政權建立後,不在舊都邯鄲而在北部的信都建都,進而,當秦大軍壓境,趙國君臣放棄信都而退守鉅鹿,都與依託齊國的支援有關。信都鄰近鉅鹿,鉅鹿透過平原津與齊國濟北郡相連,信都、鉅鹿、平原津、濟北一線,成為趙國和齊國間的往來通道。項羽統領楚軍進入齊國經過平原津渡黃河,當是合理的選擇。
項羽軍渡河救趙,得到兩支齊國軍隊的支援,一支是田安所統領的齊軍,另一支是田都所統領的齊軍。田安軍是在攻佔了濟北郡部分地區以後加入項羽陣營隨同渡河救趙的,田都軍加入項羽陣營的地點,估計也在濟北郡。由於田安和田都的合作,項羽軍順利進入齊國的濟北郡,由平原津渡過黃河,也是天時地利人和。
十悠悠漳水祭英靈(2)
項羽統領楚軍走平原津渡黃河,鉅鹿城尚在三百餘里以外,中間還隔有洹水和漳水兩條大河。特別是漳水,浩浩蕩蕩由太行山而來,在今河北省曲周縣一帶奪黃河故道,繞經鉅鹿一路東北流去,成為黃河以西項羽軍去鉅鹿的又一道天塹。面對黃河和漳水兩道天險,項羽軍如何渡河救趙,又成為歷史上一樁有名的故事和聚訟的公案。《史記·項羽本紀》敘述項羽渡河救趙說:“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英布)、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就是成語典故“破釜沉舟”的由來。
然而,破釜沉舟,渡河救趙,項羽軍所渡之河,究竟是哪一條河?由於司馬遷在文中只用了一個“河”字表達,因而有人說是漳水,有人說是黃河,成為歷史學上一樁聚訟千古的疑案。我讀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的名著《西漢以前的黃河下游河道》,方才瞭解鉅鹿之戰時漳水、洹水、黃河之間的地理走向,據此解讀《史記》,對鉅鹿之戰的軍事形勢,大致得到一種可以貫通的復原。正如譚其驤先生所言,唐宋以前“河”是黃河的專用名詞,不用來稱呼其他水道。不過,黃河稱河,黃河故道也可以稱河。當時流經鉅鹿的漳水河道,本是過去的黃河故道,自然沿用了“河”的舊稱。據此體察當時形勢,領兵前往鉅鹿救趙的項羽軍需要渡過兩道“河”,第一道是流經平原津的黃河,第二道是流經鉅鹿的漳水。項羽殺宋義奪軍後,首先派遣先鋒英布和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此處的“河”,當為黃河。當戰事有利於楚軍,陳餘再次遣使告急,於是“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漳河邊上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此處所渡之河,當為漳水。
項羽軍渡過漳水以後,迅速在鉅鹿城下與秦軍展開決戰。司馬遷概述戰況說:項羽“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聊聊數語,傳達出秦軍敗戰的慘烈。鉅鹿之戰,二十萬秦軍將士,除少數被俘而外,幾乎無一生還。鉅鹿城外原野上,秦軍屍骨遍野,血流如河,秦軍將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