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頁)
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是假託姜太公名義的古代兵書系列,至今流傳於世的,有《黃石公三略》、《陰符經》和《六韜》。我通讀三部太公書,感嘆有加,張良後來輔佐劉邦平定天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的智慧謀略,正是淵源於《太公兵法》。據說張良修得《太公兵法》以後,說與別人聽,都沒有反應,說與劉邦聽,劉邦馬上覺得好,當即一一實行。由不得張良感慨:“沛公殆天授。”從此不願意離去。天授天授,上天所授與也。張良的聰明智慧,是上天所授;劉邦的英斷決行,也是上天所授。上天又假手黃石公和《太公兵法》將二人連線在一起,打造出君主和帝師、主帥和謀臣的天作之合。
我讀《六韜》之《文韜·文師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武韜·發啟篇》:“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共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大有豁然開朗之感。多年以前,我在考察劉邦集團的時候,曾經提出“共天下”的理念,即共同所有、公平分配天下權益的意識,是劉邦集團的原則和共識;劉邦集團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新建的西漢王朝之所以能夠克服秦始皇的絕對專制皇權,發展出一種新型的有限皇權,其思想根源就在這裡。
劉邦集團“共天下”的理念,是由張良提出來的。公元前202年,劉邦和項羽決戰陔下,張良正式向劉邦提出,只有君主能夠與諸侯臣下“共天下”,才能上下內外協力,擊敗項羽,取得勝利。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與各國約定共同分配天下權益,終於集結諸侯國聯軍,一舉擊敗項羽。當時我考察這段歷史時,致力於共天下理念對漢王朝政權影響的追究,未遑探索共天下思想的來源。眼下如今,當我為黃石公賜書張良再次通讀《太公兵法》時,意外尋跡到共天下理念的思想來源,釋然之餘,得到一種由人及書、由書及人、思想推動歷史、歷史啟發思想的融通關聯。
信哉《太公兵法》,大哉共天下理念,其存在和影響,綿綿不絕於二千年後的今天。
。。
七劉邦見秦始皇(1)
在秦末戰國復活的大潮中,劉邦之所以不甘於為王,一心一意要做皇帝,其中的因素之一,就是因為秦始皇是早就建樹於他心中的偶像。他要像秦始皇一樣君臨天下,在萬人觀瞻的車馬出行中體驗人生的滿足。
在秦帝國時代,劉邦不過是區區泗水亭長,同帝國千萬編戶齊民、數以萬計的小吏卒史一樣默默無聞於世。秦始皇獨尊於天下,他當然不曾知道劉邦是何許人也,劉邦的存在也不會對他有任何影響。不過,對於劉邦來說,他每天都生活在皇帝的威嚴權勢之下,秦始皇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值得歷史學家格外注意的是,劉邦曾經在咸陽目睹過秦始皇的丰采。這次偶然相遇,不僅給劉邦留下了永遠不曾磨滅的印象,而且深刻地影響了將來的歷史程序。
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嫌咸陽人口多,宮殿小,於是大興土木,在首都咸陽南郊修建阿房宮。阿房宮工程巨大,秦政府大規模徵調帝國各地民工,到咸陽地區服徭役做工。依照秦政府的規定,年滿十七歲的成年男子,都有為政府服勞役和兵役的義務,兵役和勞役不分,每年在本縣服役一月,算是常年有的徭役。除此之外,一生當中,還有一年在本郡本縣服役,一年在外地服役,外地或在首都,或在邊郡,或在他郡。這兩年集中的徭役,算是一生中的大役,特別是一年的外役,背井離鄉,最是沉重。泗水亭長劉季,始皇帝三十五年派上了到咸陽修建阿房宮的徭役,為期一年。因為是長期外役,同僚友好都來送別,紛紛贈送盤纏,慣例人人三百錢,蕭何例外送了五百錢,就是這一次的事情。
秦帝國時代,戶籍制度嚴密,個人的遷移受到嚴格的限制,平民百姓的生活圈子,大都侷限於出身所在的鄉縣,不得隨意流動外出。楚國遊俠時代,劉邦曾經到過魏國的外黃縣,在名士張耳的門下住過幾個月,入秦以來,沒有遠出過。這次咸陽之行,雖然是差事徭役,對劉邦來說,也是大開了眼界。沛縣東去咸陽二千餘里,走三川東海大道,出泗水入碭郡,橫穿三川郡,由滎陽—成皋—洛陽一線西去,進入新安、澠池,過崤、函山間,由函谷關進入關中。這次旅行,以戰國舊國論,由楚國出發,經過魏國、韓國到秦國,堪稱是一次國際大旅行,沿途山川景色壯麗,各地風俗民情不同,處處使人感銘。帝國法制嚴密,交通整備,管理高效,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進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