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評論說:“在此以前,許多領袖們,文的領袖們,武的領袖們,都要我們相信,中國目前要想反對日本,恢復失地,是件絕對不可能的事。喜峰口一般英雄,又證明這個不可能實為可能。……喜峰口幾次勝仗,又證明收復失地,不是能不能做的問題,是肯不肯做的問題;不是有沒有科學器械的問題,是有沒有忠勇的問題。”北平《世界日報》在3月22日的社評中也指出喜峰口之戰說明:“中國陸軍之戰鬥力,中國民族之自衛力,於十九路軍之後,又得到新的有力證明。”
長城抗戰最後失敗並非偶然。熱河失陷、長城危急,全國上下所表現出來的憤怒情緒,迫使蔣介石不得不採取一些應付措施,但他並沒有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主義的總方針。所以,當日軍進攻長城受挫後,他不是乘勢收復失地,而是散佈“調兵增援無法辦到”,全力抗戰“當然我們失敗”的論調,迫不及待地與汪精衛密商,作出對內加緊“剿共”,對日謀求停戰的決策;並且匆匆跑到江西指揮對紅軍的第四次“圍剿”,宣稱“我們的敵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對紅軍誣稱)”,“剿共”第一,抗日第二,誰“再以北上抗日請命”,就“立斬無赦”;對長城苦戰的官兵則給以打擊。4月下旬,第17軍還在南天門與日軍苦戰,蔣介石卻密電何應欽:“連日苦戰不停,……殊屬不宜,似應相當隔離,俾便得暫整理。”'蔣介石致黃紹坎何應欽密電,1933年5月6日。' 隨後,何應欽下令南天門守軍撤至九松山一帶。
正是由於蔣介石的這條不抵抗路線,導致了長城抗戰的失敗。
長城抗戰的事實再一次說明,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她有抵禦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關頭,不僅廣大人民群眾,就連國民黨內也有許多愛國官兵,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生存,不借拋頭顱,灑熱血,這是能夠戰勝強敵的力量所在。但是人民群眾和國民黨愛國軍隊的抗日熱情和行動,卻受到國民黨對日妥協退讓政策的扼殺。蔣介石集團所實行的“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不改變,抗日救國、不喪失領土主權,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第二編 救亡高潮(1933。1~1937。7。6)
第五章 日本擴大侵略,中國軍民進行長城、察哈爾抗戰
第四節 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
一、國民黨政府屈辱求和
早在日軍向長城東段各口進攻初期,蔣介石為了集中全力實現“攘外必先安內”的“剿共”計劃,就開始同汪精衛密謀與日妥協。4月11日,正當日軍大舉進犯灤東之際,蔣介石就想透過調停實現停戰,擬委任在上海的前外交部長、老親日派黃郛主持華北政務,特電邀黃到南昌晤談。黃於18日覆電說:考慮結果,委實不能輕決,但平津存亡,間不容髮。
19日,黃郛、張群、陳儀在上海與日本陸軍助理武官根本博開始接觸。
與此相呼應,何應欽也在北平約請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往訪英國駐華公使蘭浦森,希望英、美出面調停。蘭浦森以“一·二八”調停曾引起中國人“誤解”為由,主張謹慎從事。後何應欽請示蔣介石、汪精衛。汪覆電表示:感激各國調停上海抗戰;同意談判只限於軍事,不涉及東三省等政治問題;派外交部次長劉崇傑為中國官方代表。'汪精衛致何應欽、黃紹竑電,1933年4月22日。'
蘭浦森把這些意見報告倫敦,又告美駐華公使詹森轉報華盛頓,並與日本駐華代辦中山詳一會談。4月26日,劉崇傑在北平會晤英使蘭浦森,指望友邦自動出來調停。蘭答:各國勸阻日軍行動一事,目前恐怕很難辦到。'劉崇傑致羅文於電,1933年4月25日,國民黨政府外交部檔案。'
5月13日,劉崇傑由北平上電蔣介石,談及英、美和國聯對日軍威脅平津,均持消極態度。'劉崇傑致蔣介石電,1933年5月13日,引自蔣介石致黃郛電,1933年5月15日。' 儘管如此,南京政府仍不死心。
5月21日,劉崇傑又去拜會英使蘭浦森,再次希望他出來調停。蘭浦森要求中國把停戰辦法用書面提出來,再電倫敦向東京軍部商洽,結果又落了空。
指望第三國調停不成,蔣汪便拋棄所謂“不與日本直接談判”的誓言,乘日軍灤東撤兵之機,暗中密謀與日本直接談判。在4月19日黃郭與日本武官根本博初步接觸的基礎上,軍政部次長陳儀於4月27日向根本博轉達了何應欽關於中日停戰談判的意見。根本博暗示灤東撤軍是中國商請停戰的好機會,並提出只要中國軍隊解除對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