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新推選的參議員具有廣泛代表性。這些與會的288名參議員中,因日軍“掃蕩”、封鎖,冀中、冀東等鬥爭殘酷地區的代表較少。但從北嶽區來的240名代表中,黨外人士100餘人,佔近50%,比1940年選出的非黨代表人數增加2倍多,比例增加近30%。在所有代表中,共產黨黨務工作者佔14。2%,國民黨黨務人員佔3。8%,政府人員佔13。5%,軍界代表佔6。6%,民運領袖佔12。8%,商界和文教界領袖佔1。4%,少數民族代表佔3。1%,婦女代表佔5。6%,地主士紳代表佔17。4%,學者名流代表佔18。8%。代表中間勢力和上層分子的地主士紳代表及對抗戰建設卓有貢獻的專家、學者、名流的代表大大增加,兩項共佔代表總數的36。2%。此外,還選舉產生了“三三制”的邊區最高權力機構。參議會按照“三三制”原則,以直接選舉、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了邊區參議會正副議長和常設監政機構邊區參議會駐會辦事處,以及新的邊區行政委員會等。選舉結果,議長成仿吾、副議長於力都是大學教授;駐會參議員辦事處由7人組成,其中共產黨員2人,不足1/3,國民黨員和無黨派人士佔2/3以上;新的邊區行政委員會由9人組成,其中共產黨員3人,國民黨員2人,無黨派人士4人。
第一屆參議會後,晉察冀邊區的黨和政府進一步號召“貫徹‘三三制’原則精神和實質到各級政權建設中去”。邊區行政委員會要求在1943年1月至3月間,集中力量對專區以下各級政權組織進行整理,對還沒有做到“三三制”或形式上落實了,但實際上未能發揮“三三制”政權作用的地方政權,普遍採取組織調整和聘請各階層知名人士參加等彌補措施。在檢查整理的基礎上,邊區1943年度的村選工作普遍在春季完成,縣級選舉在8月基本完成。各級村政權較好地落實了“三三制”建政原則,縣議會和縣政府的人員構成也基本實現了“三三制”的要求。1943年8月20日的晉察冀日報評論說:這是“三三制政權真正輝煌的勝利。”
晉冀豫根據地在以往政權民主建設的基礎上,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領導下,將建立和健全“三三制”政權的工作,作為1941年的中心工作。
1940年12月,“冀太聯辦”召開第一次專員、縣長會議,討論了農村政權的建設問題,要求1941年上半年在根據地普遍進行村選運動,完成村政權的民選,在下半年完成區級政府的民選。
1941年1月,根據地中心太行區的村選運動逐步展開。許多村莊的投票人數達到村民總數的80%以上,有的高達90%至95%以上。許多地方為新當選的村長披紅戴花,舉行各種慶祝會,慶祝民主政治的勝利。
華北的抗戰形勢和鞏固抗日根據地的要求,急需在“冀太聯辦”的基礎上正式建立邊區的政權領導機構。為此,中共中央北方局提議成立晉冀豫邊區臨時參議會,選舉產生邊區政府。1941年3月16日,鄧小平在“冀太聯辦”第二次行政會議上提出:在抗戰四週年時,召開臨時參議會第一次會議,按照“三三制”原則選舉臨參會議員,成立邊區政府。從4月開始,選舉參議員的工作全面展開。選舉採用競選方式,各黨派、各界、各團體均提出自己的候選人和各自的政綱參加競選。候選人的比例嚴格按照“三三制”的原則提出,共產黨員人數都控制在1/3以內。7月7日,晉冀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第一次會議開幕。由於將魯西33縣劃入,臨參會遂改名為晉冀魯豫邊區臨參會。參加大會的參議員共133人,其中共產黨員參議員46人,佔1/3。選出臨參會駐會委員14名和正副議長,八路軍參議員申伯純當選為議長,國民黨參議員宋維周、邢肇棠為副議長;選出了邊區政府委員15名,其中共產黨員佔1/3強一點。
晉冀魯豫臨時參議會以後,邊區政府抓緊在各級政權中貫徹落實“三三制”建政原則。邊區臨參會參議員返回各縣,宣傳實行“三三制”政權的意義,介紹臨參會上發揚民主、自由討論的情況,動員廣大人民積極參加基層政權的民主建設運動。在根據地的腹心區的遼縣、黎城、武鄉、和順、榆社、平順、偏城、邢臺等縣,經過村選,建立起真正符合“三三制”原則的村政權。如3專區武鄉、榆社、襄垣3縣598個村政委員中,貧僱農佔35。1%,中農佔43%,富農佔15。4%,地主佔6。5%。這種普遍的“三三制”政權,從政治上調整了各階級的關係,使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具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