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戰爭嚴重妨礙了日本經濟的正常執行
日本經濟是一種對外依賴程度極高的經濟,其工業能力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直接取決於來自海外的各種原材料。日本歷次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目的,重要的是要控制原料產地。然而,15個月的對華戰爭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大量的戰爭消耗卻造成日本各類物資的極端匱乏、進而動搖了日本脆弱的經濟基礎。
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短短8個月內,日本就連續4次迫加臨時軍費,累積總額高達74億日元。這是日本從事甲午戰爭(2。00475億)、日俄戰爭(15。08472億)、第一次世界大戰(8。8166億)和“九·一八”事變(19。3125億)四次對外戰爭戰費總和的163%,[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陸軍軍需動員〈2〉實施編》,朝雲新聞社,1970年版,第50、183、361頁。' 是1936年日本預算總歲出(22。82億)的3倍多!這筆巨頷戰費不僅造成日本的財政桔據,而且給日本經濟帶來嚴重後果。
龐大的戰費支出絕大部分用於武器彈藥及各類軍需品的生產,這些物資一經產生即脫離於再生產之外,成為對經濟發展毫無意義的純消耗。這種消耗使日本的出口產業因原料不足而出口能力下降,出口下降又造成進口原材料的大幅度減少,最後使整個日本經濟的正常運轉受到破壞。
由於戰爭影響,1938年度上半期,日本的進、出口分別比上一年度減少了32。9%和19。6%。[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陸軍軍需動員〈2〉實施編》,朝雲新聞社,1970年版,第271頁。'
為了彌補貿易萎縮造成的物資短缺,日本只好動用國內的黃金外匯儲備。戰爭爆發後,日本原有的388噸黃金僅僅剩下25噸,其餘的都作為貿易決算而輸往美國等國家。[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中國事變陸軍作戰》〈3〉,朝雲新聞社,1975年版,第122頁。'
即便如此,戰爭帶來的物資匱乏的情況仍很嚴重。
為了滿足戰爭需求和準備在世界更大的範圍的爭奪,日本竭力企圖擴大生產能力,併為此而制定了1938年物資動員計劃,然而該計劃在半年後就無法繼續實施,被迫於1938年6月進行大改訂,修改後的計劃基於物資短缺的現狀,全面壓縮一切與軍需無關的產業的物資供給量。僅以鋼鐵類為例:當時一般民用的普通鋼材的需求量是478。4萬噸,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306。9萬噸,削減了36%。原計劃中對準軍需和鐵道省所需66。6萬噸普通鋼材是保證供給的,而修改後的計劃僅供給54。46萬噸,削減了18%。鋼鐵短缺對各產業的影響極為嚴重。與1937年末相比,日本鋼村碾壓裝置的33%,平爐裝置的11%變為閒置。由於工廠建設、礦業開發等所需鋼材削減了55%,一些急待擴充的產業面臨威脅。日本國內一般私營鐵路所配給的鋼村僅夠用來修繕,根本談不上任何發展。[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陸軍軍需動員〈2〉實施編》,朝雲新聞社,1970年版,第214~217頁。'
苦於物資問題對經濟發展和戰爭能力的制約,1938年6月物資動員計劃改訂後,日本政府特意向全國發表了全面統制物資的宣告,聲稱:“中國事變雖因徐州陷落而使戰局呈現一大進展,但前途仍很遼遠。……值此之際,要完善後方設施,使作戰不受影響,以達成帝國期望之目的。”“為此,當前急務在於最有效地貫徹運用物資的統制。即排除萬難,把振興出口、增加生產、統制消費等有關政策徹底強化。在此,政府按照新情況,樹立了優先充實軍需品和輸出產業原料的物資供給計劃,期待徹底實行這一計劃中的各緊要方策,以鞏固國防,維持國民經濟。”宣告要求貫徹節約、配給、回收、實行戰時簡樸生活等十大措施,並規定對鋼村、銑鐵,金、銀、銅、鉛等32種物資實行強化的使用限制。'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陸軍軍需動員〈2〉實施編》,朝雲新聞社1970年版,第222~224頁。'
出於對物資短缺及其對經濟影響的考慮,1938年,日本政府有關部門從緩解經濟困難的角度建議早日結束戰爭。
1938年5月,“日滿財政經濟研究會”在《我國經濟國力判斷》的報告書中提出:
(1)儘早結束戰爭,實現和平;
(2)不能和平之際,依靠縮小戰爭規模來全力充實國力,改善國際收支。[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