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律遷出,被焚燬的另找民房或寺廟暫用,同時規定小學生一律免費。邊區自編了國語課本、國難講話等新的教材。到1939年,小學增到7000餘所,小學生增至40餘萬人。晉冀豫邊區,至1940年7月,全區32縣有小學3770所,其中以晉東、太南及太嶽最為發達,有些地區已超過戰前水平,有近1/3的縣恢復到戰前水平的81~93%。晉綏邊區,1940年起頒佈教育政策,編印新教材,優待小學教師,使小學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當年9月底據19個縣的統計,有完小26所,初小1393所,學生61938人。山東根據地,1940年召開省文化教育宣傳座談會、戰地國民教育座談會,提出了加強小學教育的建議,此後山東小學教育開始得到恢復和發展。華中在全國抗戰前小學教育比較發達,但屢遭日偽“掃蕩”摧殘,學校和學生數均顯著減少,但各抗日根據地對小學教育十分重視,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不僅恢復而且發展了小學教育。如蘇北鹽城的小學很快就由200所增至700所。
總之,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透過群眾教育,使各根據地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文盲狀態,提高了抗戰的覺悟和生產建設的能力,使學齡兒童也能受到應有的政治、文化教育。這些都成為奪取抗戰勝利必不可少的條件。
(三)新聞出版
在文化教育建設中,報刊書籍的出版發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敵後抗日根據地各部隊、黨政機關和人民團體積極創辦了油印、石印和鉛印的各類報紙、雜誌,印刷出版了多種書籍。透過這些印刷品將國內外戰況、黨的方針政策及時進行了傳播。
據統計,在華北各敵後抗日根據地出版的大小報紙共計150種以上,雜誌140種以上。其中較有影響的報刊和雜誌主要有:晉察冀邊區出版的《抗戰報》、《邊政導報》、《冀中導報》、《挺進報》、《救國報》等報紙和《戰線》、《新長城》月刊、《邊區建設》、《邊區教育》等各類雜誌;晉冀豫、冀魯豫邊區出版的《新華日報》(華北版)、《黃河日報》、《人民報》、《冀南日報》、《魯西日報》、《中國人民報》、《戰友報》等報紙和《抗戰生活》、《華北婦女》、《前線》、《戰場》等各類雜誌;晉綏根據地出版的《抗戰日報》、《晉綏大眾報》、《戰鬥報》等報紙和《人民時代》、《中國青年》(晉西版)、《青聯》等各類雜誌;山東根據地出版的《大眾日報》、《膠東大眾報》、《群眾報》等報紙和《大眾》、《戰地婦女》、《山東群眾》等各類雜誌。
在華中各抗日根據地,新四軍政治部出版了《抗敵報》、《戰士園地》等,新四軍各支隊還有油印小報30多種。
除報刊雜誌外,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圖書出版發行都有一定的規模。這一時期,出版發行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許多論著以及大量的抗戰讀物和文化書籍。
各敵後抗日根據地出版發行的各類報刊、雜誌,內容豐富,文字簡潔,時效性強,具有鮮明的戰鬥性。在被敵人分割包圍的艱苦環境中,為堅定軍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激勵和鼓舞抗戰士氣,揭露敵人的殘暴罪行和分化瓦解日偽軍,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四)抗戰文藝
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抗戰文藝也十分活躍。自1938年起,各根據地先後成立了“文救”、“文協”分會及“文聯”等組織,創辦了許多刊物。這些組織的主要任務是:動員一切文化力量,推動人民參加抗戰和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藝,廣大文藝工作者面向工農兵群眾,在極其艱苦的戰鬥環境中,克服重重困難,創作出大批反映戰爭現實,謳歌根據地建設、揭露敵人罪行的詩歌、戲劇、報告文學和小說。抗戰文藝對激勵軍民的抗日鬥爭,揭露和瓦解敵人,以及傳播新思想新文化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建設,造成了抗日遊擊戰爭和敵後抗日根據地得以長期堅持井鞏固發展的基礎。
第三編 舉國奮戰(1937。7—1938。10)
第十九章 中國抗戰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和改革
第二節 國民政府對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華大地出現了舉國抗戰的形勢。如何順應民意,變革各項制度與政策以適應抗戰需要,便提到了國策位置上。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推動之下,國民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實行了一些有利於抗戰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一度表現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