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英國本土是一切的樞紐和中心”,即使丟失馬來亞和印度,戰爭仍可以打下去。'《顧維鈞回憶錄》第5分冊,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3、第71頁。'
因此,歐洲戰場是英國的戰略中心。至於緬甸,完全可以等到對日大反攻時再一舉收復。而且,丘吉爾根本不贊成美國要將中國作為最後進攻日本的基地,認為盟軍完全可以在海上決定性地擊敗日本,因而拒絕在遠東發動大規模的對日作戰,同時也反對在反攻緬甸問題上求助於中國。
中、英、美三國的戰略目標存在根本分歧,使得反攻緬甸方案遲遲不能最後確定。
二、反攻緬甸作戰計劃形成的曲折經過
(一)反攻緬甸作戰計劃的提出
緬甸的失守,日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進攻達到高峰。與此同時,盟軍卻在歐洲及北非戰場陷入困境,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為了牽制住亞洲太平洋的日軍,保證盟軍在歐洲和北非戰場對德、意法西斯作戰,美國陸軍部制定了一項支援中國作戰的計劃,其內容之一就是要收復緬甸,打通滇緬公路,以加強對中國的援助。
1942年5月,史迪威從緬甸北部退到印度後,為了重開滇緬公路,即開始擬定一項收復緬甸的計劃,並要求美國派部隊參加收復緬甸作戰。他在5月25日發給美國陸軍部的電報中說:“我堅信中國在戰略上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因此,我認為美國不向這一戰區派遣作戰部隊是犯了個嚴重錯誤。”'〔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下冊,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431頁。'
5月26日,史迪威又擬具一項“改造中國軍隊之計劃”。6月3日,史迪威由印度返抵重慶,面見蔣介石,彙報他的關於在印度訓練10萬中國軍隊和在雲南裝備訓練30個師與收復緬甸的計劃,得到蔣的贊同。
7月18日,史迪威正式向蔣介石提出“反攻緬甸計劃”,其要點是:由英國出兵3師、美國出兵1師、中國出兵2師,由印度阿薩姆渡親敦江人緬,向曼德勒出擊:另由中國出兵20師由滇西出擊臘戍,與由印入緬之上述中英美聯軍在曼德勒會師,揮師南下仰光:陸上部隊開始進攻後,英海空軍應進攻安達曼群島並在仰光登陸。7月29日,史迪威進一步提出“西南太平洋攻擊日軍計劃”,內容是:在雲南完成30個師的裝備訓練後,於1942年11月15日至1943年4月間分5路攻擊日軍:由英軍3個師、美軍1個師、中國軍隊2個師從印度阿薩姆分經加里瓦、達木、霍馬林進攻曼德勒,同時由滇西出動中國軍隊12個師進攻臘戍、八奠,與由印人緬的中英美聯軍在曼德勒會師,然後成扇形展開南取緬甸南部,此時英軍空降及兩棲部隊應奪取仰光,再集結以上各軍全力向東奪取泰國和越南,達到沿海。與此同時,滇越邊境的中國軍隊9個師應即進佔河內、海防,爾後再奪取香港、廣州、海南島或最終在該地發動進攻。另由美軍分兩路向新幾內亞、帝汶、新不列顛島以及西南太平洋其他島嶼進攻,阻斷日軍增援,摧毀臺灣、菲律賓日海軍戰鬥力。
10月15日,史迪威再去印度和韋維爾商討收復緬甸計劃。韋維爾表示:英國海空軍能否南調以及能否控制孟加拉灣的海權空權都不可知,實在難談收復仰光之事。他主張:先收復上緬甸,再沿親敦江東進,然後再謀收復全緬甸。他還拒絕中國在印度的軍隊經達木和加里瓦向緬甸推進,只同意將緬甸北部的胡康河谷規定給中國駐印軍。經協商,雙方同意:“史迪威的使命在於佔領密支那——八莫,以便使用密支那機場,並與從雲南進軍的中國軍隊取得聯絡。”'〔美〕查爾斯·F·羅馬納斯:《史迪威在華使命》,華盛頓1953年版,第229頁。'
11月3日,吏迪威再次返回重慶面見蔣介石彙報在印商談結果:
(1)收復緬甸之開始日期,定在1943年3月1日左右;
(2)使用兵力,英軍1師、印緬軍6師,共7師;
(3)中國軍隊若干師,自雲南出擊臘戍,奪取曼德勒,經雷列姆攻佔壘固;
(4)在印之中國軍隊,以利多為根據地,經胡康河谷與孟拱,奪取密支那,與英軍在傑沙會師。
此外,利多方面須建築道路、儲備糧食、彈藥。蔣介石表示中國由雲南方面參加此役者可有15師,皆可於1943年2月底前佈置妥貼,準備行動。蔣介石還告誡史迪威:“餘意此次緬甸戰役之中心問題,實在英方是否能撥調足量海空兩軍力量,俾得奪取孟加拉灣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