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抗戰的空戰中,英勇善戰,先後擊落日機多架,立下赫赫戰功。在2月5日的空戰中,不幸遭數架日機的圍攻,壯烈犧牲,時年28歲。這是中國空軍抵禦外侮英勇獻身的第一人。黃毓荃把自己的滿腔熱血撒在祖國的碧空蘭天,其英名永垂青史。
淞滬抗戰期間,各地華僑還積極進行“國民外交”活動,贏得了各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正義之戰的同情和各方面的支援。在舊金山,“有多數美飛行家及機關槍槍手,願來中國服役”。'《大公報》1932年2月27日。'
菲律賓總督摩菲氏的大弟,曾以私人身分組織航空隊,準備到中自協助作戰,登報數日,報名飛行員已達50名,後因上海停戰,始作罷論。蔡廷鍇還接到美國人士願為中國服務的函件數百封。
海外僑胞支援和援助第19路軍抗戰,在淞滬抗戰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第一編 東北淪陷(1931。9。18~1932。12)
第四章 “一·二八”淞滬杭戰
第二節 國民黨政府的對日妥協政策和上海停戰協定的簽訂
一、國民黨政府的對日妥協政策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在內外夾攻的情況下辭職下野後,仍操縱著軍政大權,以退為進,伺機出山。
12月22~29日,國民黨召開四屆一中全會,改組政府,由林森擔任國民黨政府主席,孫科出任行政院長,同時推選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為國民黨政府委員和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常委。
孫科上任後,國民黨內部仍一片混亂。廣州的國民政府雖然宣佈取消,但又成立了西南政務委員會和西南執行部,仍與南京政府處於對立地位。蔣、汪、胡三巨頭表面上是“團結”起來了,但實際上各懷鬼胎。加上財政危機的威脅,以及棘手的對日外交,孫科在蔣介石設定的陷井中,難以支撐,乃於1932年1月9日趕赴上海,籲請汪精衛及蔣介石、胡漢民入京主持一切。
1932年1月21日,汪、蔣相繼返回南京。
24日,孫科宣佈辭職,蔣、汪以中來政治會議常委,主持國務。
28日,中央政治會議推舉汪精衛為行政院長。是夜,“一·二八”事變爆發。
29日,中央政治會議任命蔣介石等為軍事委員,3月6日,任命蔣介石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18日,蔣介石就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參謀總長,總攬軍事大權。至此,蔣、汪“合作政府”乃告形成,汪精衛主持政務,應付對日外交;蔣介石主持軍事,負責全力“剿共”。
蔣、汪執政後,極力反對對日絕交。1月23日,國民黨中央召開緊急會議,絕口不談如何對抗日本的侵略,卻繼續攻擊孫科政府主張對日“積極抵抗”及“和平絕交”的政策。對此,原外交部長陳友仁於25日在上海說:“餘敢正告國人,蔣氏此種消極政策,如更進一步,難保其不接受日人之要求。”'《國聞週報》第9卷第6期,1932年2月1日。'後來的事實發展果如所言。
1月28日晚,日軍按預定計劃,在上海點燃戰火,中國第19路軍奮起抵抗,全國人民為之振奮,堅決要求政府領導抗日。1月30日,國民政府宣佈遷都洛陽。1月31日,汪精衛在開封聯歡社作報告,他說:“我們並不主張對日絕交,因為日本對我所用手段已經超過絕交,超過宣戰,已是不斷的進攻與佔領了。僅對日絕交,是不能發生何等作用的。不主張對日宣戰,因為此次日本對我雖無宣戰之名,而有宣戰之實,這種事實,是破壞萬國聯盟公約……中國此時應聯合簽約各國,以制裁日本,用不著宣戰的。”'《國聞週報》第9卷第7期,1932年2月22日。'
2月13日,汪精衛在洛陽鐵道部官邪正式發表“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對日主張,他說:“以土廣民眾之中國,對富國強兵之日本,縱使有一二城鎮,不幸而落彼手中,而中國之內,人人皆抵抗,處處皆抵抗,日本雖有二三百萬精兵,亦不能遍佈也。”“至於外交方面,中國此次有十分理由,可要求國際聯盟華盛頓九國公約凱洛格非戰公約簽字各國出而干涉,中國既有此理由,在外交上決不可放棄。”'《國聞週報》第9卷第7期,1932年2月22日。'
4月10日,汪精衛在國難會議大會補充報告中說:“政府對於外交,決在一最低限度下辦理,在最低限度以上,則縱國人不諒,但求問心無愧,亦當辦理,否則無論如何,決不為暴力屈服。因政府如籤喪權辱國條約而亡國,不如不籤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