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2/4頁)
中國必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了這些憂慮,原本親秦的多數楚國大臣肯定都認為,還是跟秦國重歸於好是上策。心裡這麼想著,言語行動之間必然會有流露,時間長了,天生耳朵軟的楚懷王不會不受到感染。
而剛剛經歷了內亂的秦國,這時也希望能有一段安定的時間來作休整,為此跟楚這個緊鄰的大國改善關係,避免麻煩,就很有必要了。出於此種目的,秦國主動上門“厚賂於楚”,用貴重的大禮,終於哄得楚懷王開心起來,決意跟秦國和好。
兩國複合的第一個標誌是女人,秦昭王派人“迎婦”,娶回了一位楚國妹子。成親一年後的公元前304年,年滿二十歲,行了冠禮(給男子頭上戴一種叫冠的東西,代表他已成年)的他又在秦國一個叫黃棘的地方接待了來訪的楚懷王,共敘友誼。
當然光靠口頭表白是不夠的,不足以讓吃過大虧的楚懷王滿意,必須給一點實惠才行。
因為是有求於人,秦國還是作了一點犧牲,它把一塊叫上庸的地皮轉讓給了楚國'4'。
能從強蠻的秦國手裡拿到一小塊土地,楚懷王已經十分高興,不敢再有別的奢求了。他沒有想到,秦國今天付出了一個上庸,日後將從楚國搶走更多更好的土地作為補償。
只顧計較眼前的利害,不去管長遠的得失,這是人類普遍的弱點。而少數能夠洞察表象的智者遭受的只能是被孤立,被排擠的境遇。
屈原就是這樣的智者。
身為堅定的抗秦人士,從秦昭王送來“厚賂”的時候,屈原必定就完全反對與陰險的秦國修復邦交,可是從偏聽偏信的楚懷王,到討厭他的那些同僚,又有誰願傾聽逆耳之音呢。屈原的呼籲就如同無人響應的絕唱,高遠卻又悲涼。
孤獨者固執己見換來的只能是加倍的孤獨。對總是跟自己不合拍的屈原,楚懷王越來越不耐煩了,終於撤掉了他的左徒一職,改任名氣不小,實際沒什麼實權的三閭大夫,又讓他去那個在今天宜城的舊國都辦差,等於是高階的流放。
悲憤無奈的屈原,心中的痛楚只有化作不朽的詩篇《離騷》。他怨嘆小人得志,君子落魄,為民眾的苦難哀哭,“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堅決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悲壯地走了,在他身後,楚懷王和許多臣子的表情想必都是非常的輕鬆。
他們這種表情沒能保持多久。
跟秦國結交,就等於是和齊國斷交,再度背棄盟約。兩次被耍的齊宣王忍無可忍,在公元前303年聯合魏。韓兩國,一同起兵*不講信義的楚國。
三國聯軍大兵壓境,楚懷王慌了,急忙向友邦秦國求援。大約是心裡也清楚這友邦並非真朋友,關鍵時刻未必肯出手,在求救的同時,他又把太子熊橫送去咸陽作了質子,以此表明自己堅決跟秦國站在一起的誠心。
這一招果然有效,秦國立即派兵救援楚國。三國聯軍一見秦軍殺來,知道此仗不容易打,只得收兵撤退。
秦國不依不饒,發兵攻佔了魏國的蒲阪,又把剛剛歸還韓國三年的武遂搶了回去。
看著這樣的局面,楚懷王君臣大概越發相信,跟秦國交朋友是合算的。
可是他們沒想到,和秦國的友誼接下來竟僅僅維持了一年。這次倒不是秦國變卦,而是呆在咸陽的那位楚國太子熊橫惹了禍。
'1''明'董說《七國考》,中華書局1956年10月出版。
'2'《戰國縱橫家書》
'3'《史記·樗裡子甘茂傳》
'4'《史記·楚世家》
第十一章。和戰選擇
一。在政治世界裡,一顆小火星都可能引發大爆炸。
楚人的性格特點是浪漫與豪放,不羈的個性既使他們遇事敢做敢為,也令他們容易衝動惹是生非;能讓他們為大義喋血犧牲,也會叫他們因小隙傷人性命。很不幸的是,身為楚國未來接班人的熊橫,楚人的特性在他身上導致的都是後面的兩種結果。
以楚人的性情,熊橫在秦國這一年肯定不會老老實實地在居住的地方待著,秦、楚關係正在熱乎的階段,秦國方面對這位太子身份的楚國質子也不會有多少約束,熊橫應該可以很自由地四處遊樂,在這個過程中也很自然的會結識許多朋友,包括秦國的政府官員,其中可能就有一位大夫級的幹部。
再好的朋友間也會有磨擦,何況只是一塊玩樂的酒肉之交。那位秦國大夫不知怎麼就跟熊橫反目“有私”,鬧起了個人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