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秋風悲畫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廣安十二年,大明打穿朝鮮,韓斌在年末的時候,真正做到了廣安帝朱見濟的聖意:在釜山海岸邊飲馬,與海中的鋼鐵戰艦隔海致意。
之後,韓斌趕在春節前回國。
於此同時,天下萬邦紛紛遣使來朝,遠一點的,如泰西國這些地方,倒是不擔心,只是對中國的尊崇越發強烈。
近一點的,尤其是和大明接壤的邦國,則是帶足了厚禮。
希望能用卑微的態度換取廣安帝的好感。
為自己的統治換個長久之計。
大明外擴,周邊邦國幾乎個個都在瑟瑟發抖。
連自己的藩屬國朝鮮都打了,其他臨近邦國豈能不恐懼。
不講理的大明太恐怖了。
而在廣安十二年年底之前,朝鮮的南北承宣布政使司和南北兩大都司,也基本上健全,兩大承宣布政使司中有大量本地官員,在他們出面施政後,很好的安撫了朝鮮百姓,加上這一場戰事本來就只經歷了三個階段,對百姓的創傷並不大,只是因為朝鮮的頑抗,讓百姓手中的錢糧被耗費了,隨著朝廷的仁政施行,最多兩年時間,朝鮮就能恢復生機。
加上從大明傳回來的訊息,廣安十三年開春之後,被俘虜押送到京畿的李娎將會重返朝鮮平壤,建藩鮮王,朝廷已經讓工部派了工匠在平壤為李娎修建鮮王府。
對宗主國爸爸的仁厚之策,朝鮮上下感激涕零。
覺得宗主國爸爸還是尊重自己的。
之所以要出兵來打,肯定是之前李娎在京畿朝拜時候做錯了什麼,結果現在宗主國爸爸不計前嫌,對朝鮮上下施行仁政,完全是把朝鮮當做大明固有疆域來治理。
官民與有榮焉!
對李娎的境遇,朝鮮上下倒是沒覺得有什麼——有識之士都看出來了,李娎之所以能活著,很大機率就是大明收買人心之舉。
也就是活著了。
不會有任何藩王實權,而且在朝鮮的地位會逐漸被模糊掉。
很正常的事情。
藩王嘛……
大明自家那些皇親國戚的藩王如今都成了邊緣人,何況你李娎,畢竟看目前這趨勢,朝鮮可能會有兩位藩王。
別忘了,李娎的封號是鮮王。
而在大明京畿,還有一位年輕的藩王:朝王朱佑檳!
朱佑檳今後才是坐鎮朝鮮的最強藩王。
但不管怎麼說,大明打完朝鮮後,依然重用本地官員,而且善待李娎,又施行仁政,讓朝鮮的百姓對大明感恩戴德,所以之後大明在朝鮮成立數個錦衣衛衛所,而錦衣衛的辦事風格嚴苛程度直逼中南半島,朝鮮上下也愉快的接受了。
至於南北承宣布政使司要在廣安十三年,在朝鮮全境推廣大明官學之舉,除了個別目光特別高瞻遠矚的大儒和官員感到絕望外,其餘的人紛紛認為這是朝廷的又一項仁政。
大明文化,畢竟是天下共仰。
很少有人想到,當大明文化在朝鮮被全面推廣後,朝鮮的本土文化會逐漸消失,繼而朝鮮會慢慢的變成大明的自古以來。
那時候的朝鮮,就真正的滅國亡族了。
因此那些看透了這件事本質的人,開始私下裡搞事,可惜,支援和配合的人不多,更可惜的是,朝鮮新建立的錦衣衛衛所給力,不給他們任何機會。
一時間朝鮮本地的大儒和官員,很是“暴斃”了一批人。
這批人的暴斃,其實在朝鮮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幾乎所有人官場上的人都知道真正原因,不過也就是震動一下就沒了後續。
沒人站出來為此再繼續反對官學大明推廣。
也沒人因為這批人的死請求朝廷給個說法。
說白了……
有能力有勇氣有脊樑來堅持朝鮮作為一個獨立邦國的人,都在戰事中死得差不多了,沒死在戰事中的文臣,在兩大承宣布政使司的建立過程中,被排擠到政治邊緣地帶去了。
如今在兩大承宣布政使司說的上話的人,全是韓明澮韓繼美這種,韓明澮和韓繼美也不是貪生怕死,只是看的比較透徹。
知道大勢不可忤逆而已。
於此和大明硬碰硬自取滅亡,還不如在兩大承宣布政使司裡為百姓做點實事。
還有一個原因:
朝鮮很大一部分人,其實認為朝鮮成為大明的一部分,並不是壞事。
反而是最好的結局。
大明的強大和繁盛肉眼可見,而朝鮮現在是大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