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頁)
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於政府推行大專教育本地化,大幅增加大學學位和課程種類,從而使得香港大學的學生人數倍增,至2001年已有學生14300名,課程也多達100多種。
如今,香港大學是已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的大學,專業包括文科、理科、社會科學、教育、口腔、醫學、建築、工科、法律等,有10個學院。
目前,香港大學擁有在校學生兩萬餘人,其中研究生佔近三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歷史發展的原因,香港大學在教學培養方面與內地大學相比,具有鮮明的特色。尤其是在語言上,除中文系的科目、日本研究學系的日文課程、教育學院的言語及聽覺科學課程和中文課程、法律學系的中國法律課程及中醫課程外,其他所有課程均用英語教授,平時授課與筆試也基本採用英文。在教學理念上,學校注重發掘學生的才智及個人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注重提高學生的語言及溝通能力,進而以達到開拓終生學習的機會,使其更能適應社會及工作環境的急速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在生源方面,香港大學一直是“身價”頗高的學校。由於在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前,香港大學是全港惟一的高等學府,因此其學費昂貴、門坎也較高,又有“貴族學府”之稱。另外值得驕傲的是,香港大學長期以來都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捐助,經費比較充裕。如在建校後不久,著名華商吳履卿就捐款創辦解剖系;1917年,華商陳啟明捐款5萬元建築病理學院舍及裝置;華商何福、何甘棠各捐5萬元發展生理學及熱帶醫藥。
2005年5月7日,著名富豪李嘉誠先生及李嘉誠基金會更是向學校捐款10億港元之巨。
國際影響
經過長期發展,香港大學在綜合實力上有了很大提高,國際影響也在隨著香港自身的發展而日益擴大。2000年,《亞洲週刊》將其列為亞洲最佳大學第三位;2005年,在英國《泰晤士報》公佈的全球最佳200所大學排行榜上,香港大學名列第41位。作為一所國際化大學,學校每年為校內10%的學生提供到海外學習的機會,與世界90多所院校開展學生交換計劃,與全球300多所院校及科研機構進行教研合作。
師資力量
學校師資力量相當雄厚,有教職員1100多人,絕大部分教師具有海外留學背景,另外還有1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著名系科
香港大學是一所學科門類非常齊全的學府,目前設有十所學院,分別為建築學院、文學院、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牙醫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其他教學單位包括研究生院、專業進修學院、數碼港學院。此外還有校外###、亞洲研究中心、計算機中心、電子服務中心、電子顯微鏡中心、語言中心、博物館及附屬醫院等一系列教研單位。其中,比較著名的學科有經濟、管理、工程、醫學等。
硬體設施
學校校園本部座落於香港島西部的薄扶林道以東、般鹹道以南、羅便臣道以西、龍虎山以北,佔地約16公頃。在校園內,有各種先進的硬體設施。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大學的學生宿舍堂非常有特色。目前學校共有13所住宿舍堂及3所非住宿舍堂。這些宿舍堂是由著名人士捐贈或為紀念名人而命名的,如何東夫人紀念堂、利希慎堂、利銘澤堂、利瑪竇宿舍、李國賢堂、聖約翰學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學堂、偉倫堂、馬禮遜堂、李兆基堂及孫志新堂等。又由於學校環境優美,許多建築歷史悠久而古雅,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因此這裡也成為了廣大海內外遊客來港必到的觀光點之一。
大家英才
在香港大學的歷史上,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人才,近現代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人士也曾在此活動,著名的有:孫中山、張艾嘉、呂炳強、施育曉、施麗珊、何國良、何潔雲、許鞍華、陳方安生、李柱銘、餘若薇、任志剛、俞宗怡、範徐麗泰、梁愛詩等。
。 想看書來
香港大學(3)
功勳校長
盧押(香港第十四任總督):1910年—1912年;
儀 禮:1912年—1918年;
喬 丹:1918年—1921年;
康 寧:1924年—1937年;
鄧 肯:1937年—1949年;
賴廉士:1949年—1964年;
紐魯斯: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