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頁)
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新中國成立後的新生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決定以華北大學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大學。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透過了《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任命吳玉章為中國人民大學第一任校長,胡錫奎、成仿吾為副校長。校址最初在北京鐵獅子衚衕段祺瑞執政府所在地,後遷往中關村。
從建校到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一所以培養馬列主義師資和財經、政法幹部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在“文革”期間,中國人民大學的大批幹部、教師遭到批鬥,各級黨政組織陷於癱瘓,全部教學、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員會通知中國人民大學停辦。直到1978年3月,在鄧小平的直接關心下,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負責籌備恢復中國人民大學的工作。8月,中國人民大學基本覆校,當時有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史、法律、中國語言文學、新聞、中國歷史、檔案、計劃統計、財政、工業經濟、貿易經濟、農業經濟、經濟資訊管理等15個系以及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史、蘇聯東歐、外國經濟管理、清史、人口理論、語言文字等6個研究所。學校目前共有普通在校生18000多人,其中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是全國高校中這一比例最高的研究型大學之一;另有外國留學生1000多人。
中國人民大學(2)
60多年以來,中國人民大學以“國民表率、社會棟樑”為人才培養目標,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在全國高校數量最多、門類最全、綜合水平高的優勢,積極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層次的理論型、應用型、管理型人才,其中包括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管理學家、政治學家、法學家、企業家、哲學家、教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各級黨和政府高階領導幹部以及新聞、法律、文學藝術工作者和其他優秀人才,為新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際影響
在對外學術文化交流方面,中國人民大學表現也很突出。它先後同32個國家和地區的118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開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專案,還經常主辦或承辦一系列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比如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蒙代爾、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爾?斯賓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等知名學者都受聘為該校名譽教授。
師資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大批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著名學者和學術帶頭人,現有教授400餘名,副教授600餘名,其中10餘人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00餘人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1人入選###“跨世紀優秀人才的培養計劃”。在###10個全國高校文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中,有6個委員會的主任、5個委員會的副主任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出任,居全國高校第一位。此外,還有200多位國內外學術造詣精深的學者和知名人士擔任學校的名譽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著名系科
中國人民大學現設有研究生院、23個學院、21個科研機構和14個博士後流動站,另設有繼續教育學院、培訓學院及深圳研究院。學校現設有學士學位專業60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8個,碩士學位學科點128個(包括自主設定的27個碩士點),博士學位學科點87個(包括自主設定的21個博士點),一級授權學科11個,成人教育專科專業9個,本科專業11個。多年來,中國人民大學的畢業生大多進入黨政部門工作。即使在近年來,每年進入黨政部門工作的畢業生仍然在北京高校中居於前列。
學校還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以研究重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問題見長,併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有力的智力支援。據統計,在2000年—2004年期間,中國人民大學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專案、北京市社科規劃專案、###人文社科規劃專案等各級各類專案1800餘項,立項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居全國高校第一位。
作為一所社會科學綜合水平很高的高等學府,中國人民大學的許多學科都走在全國的前列。該校擁有6個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居全國高校第一;擁有13個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居全國高校第一;擁有全國重點學科25個,居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