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之大福也。眾言日聞則下無蔽匿之情,中無隱伏之禍,而朝廷清明,天下平治矣。
納言之要,在於虛心約己,倘有自用,必不得言。另外,人君居高臨下,若不和顏下士,則人亦有言而不敢進。但君主之納言,目的仍在消除禍患,長治久安。
那麼,何者可親,何之可斥?何言可納,何言可拒?朱棣提出了公正的原則:
夫言有似是而非,貌有似真而偽,人君不可不辨也。君子處心公正,表裡如一,小人則用情私邪,險陂傾側,當審其邪正,慎其用舍。……然自古忠邪難辨,惟明君則能識之。
他批評了那些〃庸主〃、〃昏主〃之所為,必然終至敗亡:
若夫庸主則不然,好諛而喜佞,拒諫而飾非,恣其志之所為,極其心之所欲。享重祿者,固榮而保位,居下僚者,懼罪而畏誅。緘默不言,耳目壅塞,俱蹈敗亡,可勝惜也!
惟昏主則不然,以聚斂者為足以稱其欲,巧佞者為足以悅其心。膠固而不移,糾結而不釋。如是則忠正者不得入,小人進而君子退,欲國不危,豈可得也?
第82節:開創與守成之間(12)
納諫親賢說在中國是有傳統的。
朱棣以明君自許,他要繼承和發揚這個傳統。
我們可以看出,朱棣的治國理想是以儒家學說為主體,摒棄了〃申韓刑名術數〃,全面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