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低價紙張的作用 (第1/2頁)
種土豆得西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於李言來說,他其實是想在秦國實行科技制的。
雖然說,科舉制一直被很多人詬病,但是,在李言看來,科舉制在科技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卻是最好的人才選拔方式。
不要忘記,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紀,科技制也並沒有消失,高考其實和科舉制有多少差別呢?
名校透過高考分數來錄取學習成績好的,和古代透過科舉來錄取成績好的有什麼樣的區別?
科舉制之所以被人詬病,不過是因為其考試的內容而已。
但是,目前,在李言看來,秦國或者說,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具備進行科舉制的能力。
最大的一個原因,並不算因為科舉制會損害原有利益集團。
而是,一旦普及科技制,對於國家沒有好處。
想要透過科技制來當上官 那麼,就得讀書,而秦國一張紙的價格是五十文錢,一卷書的價格,輕輕鬆鬆便可以達到千錢甚至更高。
一千錢是什麼概念?
秦國百姓的人均耕地擁有量大約是十二畝左右。
以一畝耕地一年產出糧食兩百斤計算,一名秦國百姓,一年可以獲得的糧食收入是兩千四百斤,即二十石糧食。
扣除三分之一的穀殼以及來年的糧種以後,一名秦國百姓一年的實際糧食收入大約是十三石。
一石糧食相當於一百二十文錢,那麼,一名秦國百姓,一年的收入便是一千五百六十文,加上種植一些蔬菜以及其他經濟作物的收入,一年的收入大約就在兩千文左右。
一名秦國百姓,一年到頭不吃不喝,也只能買得起兩卷書,注意,是兩卷,而不是兩本。
要知道,因為書籍以手抄為主,字不會太小,所以,一本書,比如說,《春秋》可以有好幾卷,甚至一些註釋比較多的,可以達到十幾卷,幾十卷。
所以,讀書對於普通秦國百姓來說 無疑是一種奢望。
而且,買書只是讀書九九八十一難當中的第一難而已。
有了書不代表你可以讀懂。
要知道,在古代,讀懂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人一輩子就專門讀幾本,甚至一本書。
因為,想要讀懂一本書,一點也不簡單。
而一個人,想要讀懂書,不是說你會識字就可以了。
想要讀懂一本書,必須有人協助才可以。
而請人教授又是一筆錢。
要知道,教書先生可是妥妥的中產階級啊。
一名教書先生一天賺的錢,可以購買一斤肉外加好幾斤糧食,相當於一天收入便有一斗糧食。
即請一個教書先生,一個月光是給工資便得三百多文 這還不算其他的,而且,一個月花三百多文請的教書先生 只是級別最低的教書先生 。
想要請那些知名人物,一個月沒幾十上百貫根本不可能辦得到。
所以,普通家庭認字或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想要讀書,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由於書籍價格昂貴,這導致讀的起書的人,基本上都有錢有勢。
而有錢有勢的人,則十有八九和朝中官員有牽連。
在教育沒有普及之前,進行科舉制,其實是在堵死下層人員的上升通道。
這點,唐朝就已經很好的演示過了。
唐朝的那些藩鎮當中,有很多幕僚 這些幕僚很多都有真材實料,為什麼無法成為國家的人才,因為唐朝科舉制實際上已經被權貴們掌控。
整個唐朝科舉考試所有的狀元,超過八成以上的人,都是權貴子弟,這還不包括那些小門小戶,可以說,整個唐朝,平民百姓真正依靠科舉制度成為狀元,當上高官的,屈指可數。
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沒有上升渠道這件事,是極其致命的。
黃巢已經告訴李言,如果斷絕別人的上升渠道,那麼,人家便可能從靠近雍城變成打進雍城。
所以,在教育普及之前李言不會將科舉制拿出來。
李言可不想被人天街踏盡公卿骨,內庫化為錦繡灰。
而紙張價格的降低,意味著書籍可以普及開來,書籍一旦普及開來,讀書人的數量便多了起來。
在華夏曆史上科舉制度真正興起的便是在宋朝。
宋朝為什麼沒有了世家門閥這種存在?
不是因為黃巢在唐末將世家門閥盡數摧毀了。
黃巢確實摧毀了唐朝延續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