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垓下之戰 (第1/2頁)
種土豆得西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垓下之戰,華夏曆史上十分有名的大戰,畢竟,這是那位華夏武力之王,西楚霸王走向滅亡的一戰。
垓下之戰爆發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劉邦和項羽在簽署停戰協議以後,劉邦趁項羽撤退的時候,撕破協議,對項羽和楚軍發動追擊,妄圖在項羽和楚軍撤退的途中,擊敗項羽。
結果是有多大臉,顯多大臉,劉邦在追到固陵的時候,項羽調頭殺來,劉邦野戰再次不敵項羽,只能被迫退守固陵。
等待韓信和彭越的援軍。
在劉邦付出巨大代價以後,才盼來了韓信和彭越的援軍。
而同時,其他部分的漢軍則是渡過淮水,斷絕了項羽的後路,並在項羽控制的區域開始攻城略地。
項羽在得知後院起火的情況下,只能放棄和劉邦的對峙,撤退到垓下整軍。
而隨後,漢軍各支大軍盡數完成集結,對楚軍形成了兵力上的絕對優勢。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垓下之戰最出名的便是漢軍包圍了楚軍,然後透過唱楚國歌謠,瓦解了楚軍,四面楚歌這個成語,便是此時誕生的。
但是,作為歷史區的常客,李言清楚,四面楚歌時,已經是垓下之戰的後期了。
垓下之戰真正導致楚軍敗亡的,並不是四面楚歌,而是在四面楚歌之前,漢軍和楚軍爆發的一場決戰。
儘管說,垓下之戰時,項羽麾下的楚軍只有十萬,而漢軍保守估計有三十萬,但是,項羽依然決定以一場野戰擊潰漢軍。
哪怕漢軍的兵力是楚軍的三倍,哪怕漢軍在武器裝備,糧食補給方面都強於楚軍,哪怕此時的楚軍已經物資短缺,糧草不足,但是,楚軍有項羽,這便足夠了。
但是,這場決戰的結果卻是,項羽大敗,損失了六萬兵力,楚軍只剩下了四萬人。
儘管漢軍的損失比楚軍更大,但是,此時,楚軍和漢軍的兵力差距被進一步拉大。
而現在,李言就出現在了這場讓項羽走向失敗的最終之戰。
李言再次恢復意識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出現在了戰場上面。
李言此時是一名漢軍騎兵,一名處於漢軍軍陣左翼的騎兵。
垓下決戰時,漢軍擁有三十萬的龐大兵力,而楚軍儘管只有漢軍的三分之一,但是,漢軍方面根本不敢掉以輕心。
長期以來,漢軍和楚軍在交戰時,可以說互有勝負。
但是,漢軍在一種情況下,卻很難戰勝楚軍,那便是在面對楚軍時,漢軍的結果基本上都是以失敗為主。
垓下之戰的陣容堪稱豪華,漢軍方面可以說把所有拿的出手的人都拉上了戰場。
楚軍方面則比漢軍要差很多,經過數年的戰爭,楚軍早就已經不復鼎盛時期的強大了,眾多楚軍名將,不是戰死,便是投降。
可以說,四年的楚漢戰爭,楚軍在戰術上贏了很多,可是在戰略上輸的一塌糊塗。
而垓下之戰當中,漢軍方面的最高軍事指揮人員,是有著兵仙之稱的韓信。
就連劉邦,在垓下之戰時,也要聽韓信的指揮。
韓信將三十萬漢軍大致分為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由韓信親自指揮的漢軍,其中韓信率領漢軍中軍直面項羽,此外,韓信還將漢軍中軍分為了兩部分,中軍主力是韓信坐鎮,在中軍主力前面,是一部分前出的漢軍先鋒軍。
而兩翼的漢軍,稍落後中軍一些,其中,左翼漢軍的統帥是孔熙,右翼則是陳賀。
在韓信軍後面,則是劉邦率領的數萬漢軍組成的龐大軍陣。
而第三重漢軍,則是漢軍方面的預備部隊,分別由周勃、柴武等將率領,分列成兩個部分,以便隨時投入戰場。
韓信所率領的第一線部隊,佈置的目的非常明確,便是要依靠漢軍的兵力優勢,阻擋住楚軍的進攻。
但是,因為項羽的進攻,不是隨隨便便什麼人就可以擋住的。
要知道,在楚漢爭霸這個時期,項羽代表的便是整個華夏大地最強的進攻力量。
項羽從鉅鹿之戰開始,一直都是楚軍的進攻矛頭。
楚漢爭霸數年時間,漢軍擊敗楚軍不是一次兩次,面對其他楚軍將領,漢軍都有把握打贏,可是,唯獨面對項羽時,漢軍基本便只有一個結局——輸。
所以,想要在垓下這片平原地帶,完成擊敗項羽的戰略目標,那麼,漢軍要完成的第一步作戰目標,便是,必須要擋住楚軍的進攻勢頭,不然的話,三十萬漢軍,不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