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寺敲鐘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了軍營之後,我先是去參加了一下當前軍營如今最高統帥張輔,按照資歷來說,鄭亨本應作為最高統帥,雖然他只是個侯爺,但真正來說如今他才是武勳第一人。
不過鄭亨自覺年事已高,決策也不如壯年時那般果斷英勇,所以選擇退位讓賢,自己乾脆到後軍去管民夫以及後勤了,還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自己不管在哪裡,都是做貢獻,只要是對大軍有益處,就算只是做一個小兵,他也願意。
此番言論一時間將他的聲望又提升了整整一個大的階段,只要一談起他,無人不敬佩,就連遠在皇宮的朱瞻基聽聞此事之後,也是一筆寫下——《國之柱石》四個大字,送往武安侯府,以示表彰。
不過只有我多少了解他的秉性,知道他這番言論只不過是在裝逼罷了…或許還有張輔…自己年老體衰,本來就做不了什麼重要的事情,要是作為統帥或是軍中大將,那肯定天天得待在中軍大帳謀劃戰事,他這一把老骨頭的,估計幹不了幾天兒就一命嗚呼了。
但是他又覺得自己如果不表現一下的話,心裡又不舒坦,畢竟好歹自己也是有身份的人,所以才做出了此等不要臉至極的事。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之前那麼每天我和張福正亨三人一起閒談此次出征的軍隊該如何管理,他們嘴裡面一直蹦出一個又一個我完全聽不懂的名詞。
什麼五軍都督府,什麼鎮守內臣之類的我都還大概能理解個五分,但是什麼總兵、遊擊、諸道之類的專有名詞,我完全就如同聽天書一樣。
所以當時我就開了個黃腔:“怎麼打個仗這麼的麻煩,就不能把軍隊改一下嗎?”
說完之後他們倒是來了興趣問我,此次十萬萬大軍出征,要是我來安排應該怎麼做?
我本來只是想口嗨一番,抗議一下他們討論的我都不懂,表達一下自己的不滿,哪知道他們直接把問題甩給了我,但是我黃腔都開出來了,說自己不會的話,似乎又特別丟臉,畢竟我也是打過仗的,好歹也算個武勳……
“要讓我說的話,此次北征十萬人,如果陛下要親征的話,在從三大營抽出五千人,大軍分四路,兩萬在前,兩萬在左,兩萬在右,一萬五千守衛中軍大營,一萬在後。
皇上是整個大軍的元帥,漢王殿下不用說,不給他個左副元帥當他肯定得撒潑打滾,他本來就是個好面子之人,不過這個左副元帥只是名義上的,他絕對會衝在戰場的最前面的,至於軍務決策他肯定沒那閒心。
然後你們兩位之間,選一個做右副元帥,這個右副元帥實際上是對整個大軍的行進、作戰做戰略決策的,相當於是整個大軍的實際首領。
除開抽調的五千皇帝親兵之外,這十萬大軍,每一萬人安排一個將軍,共計十位,由皇上和右副元帥直接負責。
每位將軍手下設十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一千人,選出一個千戶,千戶所之下又分十個百戶,選出一個百戶,百戶所之下設定兩個總旗,均為五十人,剩下就不用細分了,數萬人戰場沒必要設小旗。”
當我將我的設想講出來之後,他們兩人均是嘲笑:“你這樣其實也跟大明本來的制度差不了太多嘛。”
“怎麼可能差不了太多呢?像如今一個千戶一般都是1100多人。千戶千戶,1000個人才叫千戶嘛,就是要整整齊齊的才好看,才利於管理!而且我希望此後咱們大明朝的衛所制度,都可以像我所建議的這樣變得越方便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