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曹吉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扶蘇在草紙上畫了幾筆,隨後想到,秦國的地形複雜,萬一在上坡的時候馬力不足,可能會有溜車的風險,於是決定在車輪後面加一個剎車裝置。

這樣一來,在人力的輔助之下,只要坡度不是太大,正常通行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至於車輪轉向的問題,扶蘇先是畫了一個簡易版的差速器,但隨即考慮到現在的製造工藝,於是決定老老實實的照搬早期四輪馬車。

西式四輪馬車和中式四輪馬車不同。

中式四輪馬車轉向時,主要靠大力出奇跡,硬懟著轉過去。

其主要原因是,整個馬車的結構,類似於一個裝了四個輪子的大木頭箱子,轉向自然不便,車同軌的一個重要原因也在於此。

所以現在的出行方式,主要是兩輪車。

而之後的兩千年中,也沒有大量出現四輪馬車的原因,就在於人口過剩、馬力短缺和道路失修。

雖然秦朝的馳道和後世的大多數的道路一樣,夯土所築,一到雨天同樣泥濘。

但人口卻並沒有後世那麼爆炸,水草豐茂的養馬地也有很多。

這就給了扶蘇一個改良的契機。

四輪馬車的出現,對於個人而言意義並不大。

但對於國家來說,尤其是像秦國這樣一個內陸型國家,意義就非同小可了!

四輪馬車的大載重量,可以大幅降低的陸路運輸成本。

別的不說,單就說為了支援李信出邊塞作戰,北地郡的官倉空了一半,隴西郡的官倉里老鼠都抹著淚走了……

這其中消耗的糧食,大多都是被運糧的民夫吃掉了。

長平之戰更是如此,所以呂氏春秋言,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竭。

在扶蘇看來,四輪馬車的出現,不僅有利於運送軍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商品的流通,進而影響到手工業的發展和興旺,生產技術的改進也就有了需求和動力,最終會帶動方方面面的改變!

而早期的四輪馬車,其實很簡單,前兩個輪子裝在一個車架上,後兩個輪子裝在另一個車架上,類似於兩個兩輪車的組合,二者之間用一根豎立的硬軸連線在一起,這樣一來,四輪轉向的問題就可以輕鬆解決。

所謂一點就透,不點不透就是這樣的。

扶蘇畫完草圖,接著又想到,只是改變馬車結構還不行,還需要改變拉車馬匹的系駕法。

中國雖然在四輪馬車的技術上落後,但是我們在系駕法上領先別人的不是一星半點。

此時的西亞、歐洲、北非所使用的二輪馬車,韁繩是固定在馬的脖子上,拉車時馬的頸部受力從而壓迫氣管,很容易窒息,所以馬車速度極慢,這一點也同樣體現在他們駕馭耕牛的時候。

而此時的秦國所用的系架法,奔跑時馬的受力點在肩胛骨處,並不影響呼吸。

所以就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整體過高,急轉彎時容易翻車……

四輪馬車的另一個好處就是,馬匹拉動的並不是車,而是導向輪(前輪)、轉向架之間的導向杆。

扶蘇想了想,再次調整四輪馬車的草圖。

從他腦補中的結構來看,軸栓的撬力跟輪子受的側向力成正比,也跟輪子的半徑成正比。

所以前輪要適量小一些,這樣加入導向機構後,能讓滾動方向跟前進方向一致,減少受到的側向力。

也因此,即便是沒有差速器,四輪馬車也一樣可以大規模應用。

畢竟差速器解決的是圓周方向的運動差異,而四輪馬車面臨的是軸向運動(運動向量的軸向分量)的問題。

當扶蘇將第二版圖紙畫完後,看著上面畫的大篷車樣式微微出神。

後世某超長待機的女王有一輛豪華的四輪馬車,所以扶蘇決定也給自己設計一輛專屬的座駕。

阿三獨立後,她只是個王,而朕卻是個皇帝!

想做就做。

雖然造不出彈簧,但是板簧可以有,加上!

天子駕六,所以能拉動的馬車其實是很大的,雖然拉車的只有六匹馬,但是一匹馬通常可以產生1.5匹馬力。

那麼沙發、桌板、暖爐、冰櫃全部安排上!

嗯,防禦措施也不能少,車廂用金屬加固,大片的玻璃窗就別想了,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些弱點不能留,還是老老實實的鐵窗淚吧……

扶蘇簡易畫了個框架,至於外部裝飾,自然交給更加專業的人去做。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鬥戰乾坤

鬥戰乾坤

無憂大仙
關於鬥戰乾坤:斗的是這妖魔鬼怪,滿天仙佛,強者為尊,勝者為王。戰的是這蒼穹大地,星辰宇宙,何為道,我為道。身化魔神,隻手可遮天。道在我心,乾坤可入袖。
歷史 連載 0萬字
鐵血巾幗

鐵血巾幗

輕舟遠房
歷史 連載 29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