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曹吉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麥子在商周時期,就從西亞傳入了中國,在春秋時期,麥子已是中原地區比較常見的作物。

而《左傳·成公十八年》中有這麼一段:“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

說明這一時期,不能辨識大豆和小麥就是“無慧”的標誌,和後世用‘純質’來形容‘何不食肉糜’,有異曲同工之妙。

儘管如此,粟米孃的正宮地位,依然穩如泰山,是小麥娘這個外地來的妃子所無法取代的。

從遠古先人時期,粟米就是黃河流域的主食,這種傳統延續了上千年,對粟米來說,不管是種植技術還是飲食技術,都已經非常發達。

而小麥則不然,它的抗寒能力強於粟米而耐旱卻不如,加上粒食傳統和路徑依賴,麥還不具備取代粟的資格。

不過在扶蘇在咸陽宮查閱了相關文獻之後,他發現改變動搖粟米娘正宮地位的一個契機已經出現,那就是——冬小麥!

為什麼會這麼說。

《禮記·月令》所載:‘季春之月……天子乃為麥祈實。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收斂,務畜菜,多積聚,乃勸種麥,毋或失時,其有失時,行罪無疑。’

此等重視程度是其他作物所沒有的。

為什麼麥會這麼受人重視呢?

這是因為傳統的糧食作物都是春種秋收型的,比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說得就是粟米春天播種,秋天收穫。

也因此,每年的夏季往往會出現青黃不接,引發糧食危機,而冬小麥的出現給了旱地農業的中原地區一個新的解決方案。

種冬小麥,起到繼絕續乏,緩解糧食緊張的作用。

正是因為這一點,小麥的種植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中國,這革命性的物種,給了小麥巨大的政治光環。

換句話說就是,粟米娘每個月總有那幾天不舒服,於是進宮沒幾年的妃子小麥娘就乘虛而入……

而且一旦遇到災年,秋天絕收,可以立刻補種冬小麥,防止災情擴散,特別是這一點,尤為受到統治者的注意,所以麥從眾多的糧食作物中脫穎而出,成為粟的一號備胎。

但是即便如此,冬小麥產量大,耐寒,還能秋種夏收,在粟米娘不舒服的那幾天,很是溫柔體貼,彷彿有希望挑戰粟米孃的正宮地位了。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人類渣男對小麥娘十動然拒了……

果然男人都是大豬蹄子呢!揮舞著粉拳的田姬喊著畫外音跑了過來,但隨即被扶蘇按倒在地上打起了屁股。

書歸正題。

這是因為這一時期的人類主食,還是以粒食為主,所謂粒食就是飯得一粒一粒的吃,這是中原文明的象徵。

不論大米、小米、黃米、大麥、小麥、大豆、小豆,都要一粒一粒吃。

這個時候人們寵幸小麥孃的方法是,將之碾碎成碎粒麥屑,打扮成粟米孃的樣子,然後再按照寵幸粟米孃的蒸煮方法加工成“麥飯”,而不是後世流行的麵食。

用宮鬥劇的話來說,雖然小麥娘智計百出,但粟米娘簡在帝心,地位穩固,小麥娘至今還是個替補隊員,冷板凳坐著,有個水災旱災糧食歉收了才又重新火一把。

雖然扶蘇之前推廣了水磨,並且透過在長陽街開店的方式,用實際行動展示了麵條的一百種吃法。

但還是太慢了。

所以他一大早就跑到廚房,不單單是饞了,想吃大餅卷肉,更重要的是,摸索一種相比麵條而言,更加簡便的吃法。

麵粉加水,做成麵糰,鐵鏊下添一把柴,十分鐘的時間就得到可供全家人享用的一餐。

這種方式,相比於煮麵條或是蒸粟米,節約時間,也節約燃料!

這對於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平民來說,可是一件大好事!

而且扶蘇還打算,推廣了冬小麥的廣泛終止之後,套用後世的複種技術,冬小麥收割後,種上大豆,這樣不單單是麥、豆一年兩熟。

更重要的是,豆子可以肥田,可以獲取大量食用油,榨油後的豆粕還可用來作飼料,一舉多得!

一會功夫,洛饃和大餅都已出鍋,扶蘇從角落裡拿出了大秦的第一口炒鍋,用雞油炒出了大秦第一盤醋溜綠豆芽。

在田姬食指大動的看著食物,扶蘇也食指大動的看著她的時候,眾人一同走進蘭池宮椒蘭殿。

扶蘇拿起一張洛饃,放上了一塊煨了兩個時辰的羊腿肉,之後夾了一筷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鬥戰乾坤

鬥戰乾坤

無憂大仙
關於鬥戰乾坤:斗的是這妖魔鬼怪,滿天仙佛,強者為尊,勝者為王。戰的是這蒼穹大地,星辰宇宙,何為道,我為道。身化魔神,隻手可遮天。道在我心,乾坤可入袖。
歷史 連載 0萬字
鐵血巾幗

鐵血巾幗

輕舟遠房
歷史 連載 29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