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木子藍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銀等等。

這也難不到糧臺的官員們,他們按慣例,先要把所有銀子鑑定成色,最後按紋銀折兌計算。

“各種銀兩,皆按十足紋銀計算。”

虞大復跟朱以海解釋,“不過說是十足紋銀,但其實紋銀成色並不是最高的。”

紋銀成色一般是百分之九三點五幾,就算尋常說十足紋銀,也一般只是說成色高。紋銀甚至算是一種通用的銀兩單位,各種銀子徵收的時候,就以紋銀做標準。

比如說金花銀,朝廷在很多地方把一部份田稅改徵金花銀。金花銀最初本是指銀子上有金花的上好銀子,其成色是百分之九九五左右,而二四寶銀則成色九七五左右。

叫二四寶銀,是因為這種元寶形的銀錠,跟紋銀兌換時要升水,比如五十兩寶銀,實際要多兌換二點四兩,所以叫二四寶銀。

再比如金花銀,要升水更多。

而一些成色較低的銀子,則要降水,只能兌換更少的紋銀,但很多時候,其實紋銀只是一個記數單位,真正流通的還是元寶銀、金花銀等這些。

就如現在方家交上來的這十萬兩銀子,就是各種形狀、重量、成色不一的銀錢,糧臺這裡就得先把銀子按不同成色劃分,然後兌換紋銀數字,升水或降水。

這些銀子收上來後,一般還要經過一次重新融鑄,比如各地田賦的金花銀,這是專供皇帝內庫的,大約一百萬兩左右,所以鑄成金花銀,成色高。

一般戶部國庫的銀,主要是元寶銀,也稱寶銀,成色稍低一點,比標準紋銀高。

雖然用紋銀做單位升降水折算,但最後融鑄時,也還是會有損耗的,故此照例要加徵火耗。

朱以海雖然聽的很明白,但也覺得這樣使用很不方便,直接稱量的銀兩,有成色問題,大明自中期以後,形成銀本位,白銀大量使用,但畢竟白銀單位較大,普通交易時需要更小單位,於是只能剪碎稱量使用。

說實話,看著那些糧臺官吏們在那裡,對著這一箱箱銀子,又是扎針打眼又是火燒,又是剪下稱量,又是算盤計算的,朱以海覺得非常不便。

其實隨著海上貿易大量洋銀流入,西班牙荷蘭葡萄牙人等的銀洋,其實更先進些,這些是按幣值使的,外形規整,有不錯的防偽標識,比如表面浮雕,外圈突起齒紋等防刮削。

但這些銀洋進入大明,還是逃不脫被當成普通銀子按成色折算稱重的命運,最後都是要重新融鑄成銀錠的。

一錠五十兩的金花銀,記賬是五十三兩紋銀,一錠五十兩的寶銀,記賬五十二點四兩紋銀。

番人的各種洋銀,也都是直接按成色重量折成紋銀,一般成色略低一些。

至於銅錢,因為這次方家交的銀子多,所以根本沒用銀錢,再一細問,才知道如今的銅錢非常不值錢。

大明開國之初,錢一千兌銀一兩,在成化朝,八百文錢折銀一兩,弘治朝則是七百錢折銀一兩,到嘉靖隨著白銀大量湧入,錢一千四百文折銀一兩,而到萬曆後,銅錢越來越不值錢,崇禎初,一兩銀換兩三千錢,到了此時末年,崇禎通寶更是五千五百錢才值銀一兩。

百姓商家,都不願意接受崇禎錢,只願意接受嘉靖金背銅錢,甚至是民間私鑄的偽嘉靖錢,都遠比崇禎錢受歡迎,十二千錢還能值銀五兩,一兩銀子折兩千四百錢。

連官府都基本上放棄銅錢了,徵糧稅只讓折銀子。

雖然崇禎初年,曾下詔五十五文當銀一錢,但這種違背市場真實情況的詔令,就跟以前大明發銀的寶鈔一樣,根本沒人接受理會。

到此時銀錢比例這麼誇張,也跟白銀輸入銳減有關,大明早已經成了一個白銀帝國,從上到下,都是白銀本位了,突然銳減的白銀輸入,讓大明產生了銀荒,於是白銀價格大漲,銅錢就更不值錢了。

銅錢做為朝廷發行的鑄幣,本身也是貴金屬,是有實際價值的,因此他的幣值波動很正常,但波動過大,則就表明朝廷失去對錢的掌控。

朝廷鑄錢除了方便流通,本身也想收錢息,於是一般幣值都是要高於本身實際金屬價值,但如果高的太多,那私鑄就有很大利潤,許多人就會鋌而走險的鑄私錢。

私錢上市,則會劣幣驅除良劣,百姓會把好錢存起來不用,把差錢出手,就導致市場上好錢越來越少。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鬥戰乾坤

鬥戰乾坤

無憂大仙
關於鬥戰乾坤:斗的是這妖魔鬼怪,滿天仙佛,強者為尊,勝者為王。戰的是這蒼穹大地,星辰宇宙,何為道,我為道。身化魔神,隻手可遮天。道在我心,乾坤可入袖。
歷史 連載 0萬字
鐵血巾幗

鐵血巾幗

輕舟遠房
歷史 連載 295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