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墨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政治策略和圍剿鄂豫皖蘇區時一樣,在軍事上有點變化,為了避免被紅軍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蔣介石採取了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採用堡壘戰術,打下一個地方,馬上修建深溝堡壘,像烏龜殼一樣向前移動,讓紅軍的運動戰無處施展。拿蔣介石的話來說,“匪區”不過500裡,哪怕每天推進2裡,一年的時間也可以推平了,這就是所謂大巧不工,重劍無鋒。
在這種模式下,就好比壯漢和一個瘦弱的中學生打架,如果在大街上,中學生還可以憑藉靈活的步伐偷襲下壯漢,如果把這兩人對決的場景放到擂臺上,當中學生被壯漢逼到角落的時候,中學生就再也不會有任何機會反抗,在絕對的實力差距面前,任何技巧都是浮雲。
在博古和李德的指揮下,中央紅軍完全按照蔣介石的劇本來,採取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術,和具備強大火力的國軍硬拼,從1933年9月底拼到1934年10月,終於拼不過了,開始戰略轉移,這就是大家熟知的長征。
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項英、陳毅和瞿秋白等高階領導幹部被留下來,領導剩餘的人馬和敵人周旋,這些人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發展出了江南八省游擊隊,西安事變後,被改編為新四軍。
關於這個時期紅軍的策略和想法,在專欄“紅軍歲月”裡面講的比較清楚了,大家可以關注和瀏覽,這裡重點講蔣介石的想法。
在蔣介石看來,紅軍此刻就好比漏網之魚,惶惶不可終日,剿滅只是一念之間的事情,之所以僅僅尾隨紅軍,遲遲不動手,主要原因是楊永泰“驅狼吞虎”的計策,把紅軍趕到軍閥的地盤,逼紅軍和軍閥火拼,在雙方兩敗俱傷的時候,蔣介石的中央軍再出手,豈不一舉兩得?
這個計策既是陰謀,也是陽謀,軍閥們都明白蔣介石的心思,但偏偏提不出反對的理由。
紅軍想向西走,蔣介石不同意,覺得紅軍向東南走比較好點,東南方向是兩廣和福建,背靠大海,步步緊逼之下,可以讓紅軍無處可逃,中央軍也可以尾隨進入兩廣,伺機解決掉這兩個國民黨內最大的反蔣軍事山頭,簡直就是一箭雙鵰。
為了讓紅軍轉向,必須把紅軍阻攔在湘江一線,隔斷紅軍西進的道路,逼迫紅軍只能轉向東南,就這麼地,湘江之戰爆發了。
紅軍損失慘重,同時獲得了西進的機會,後面的事情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包括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和過草地,在毛導員鬼斧神工的指揮下,透過神走位,楞是擺脫了薛嶽的重兵追擊。
根據繳獲的報紙,毛導員得知陝北已經有兩支紅軍,包括劉志丹的陝北紅軍和徐海東的紅十五軍團,其實陝北紅軍此刻也在被國軍圍剿,前面已經說了,圍剿的國軍就是張學良的東北軍,東北軍在外面流浪的時間太長了,他們現在一心只想打回東北,對打紅軍沒啥興趣,所以陝北紅軍的日子還算好過一些。
得知這些訊息後,毛導員立馬決定——去陝北!1935年11月初,毛導員率領剩餘的7000多中央紅軍抵達陝西省甘泉縣,與陝北紅軍會師,中央紅軍歷時一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正式結束!
對於這個結果,蔣介石並不太生氣,在他看來,紅軍那點殘餘部隊已經無足輕重了,隨時都可以剿滅,在剿滅紅軍的過程中,蔣介石有了重大收穫。
透過打擊十九路軍,蔣介石取得福建控制權,透過尾隨追擊紅軍,貴州王家烈被拉下馬來,雲南龍雲也只剩下半條命,雲貴兩省從此掌握在蔣介石手中,“驅狼吞虎”之計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剩下的就是取得四川的控制權。
為啥蔣介石對西南如此痴迷?除了擴大中央軍地盤的想法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蔣介石想以四川為基地,以雲南為後援,建立最後的抗日基地,中日實力差距太大,一旦發生全面戰爭,日軍擁有海陸空全面優勢,國軍將失去所有沿海沿江平原地區,只有四川四面環山,兩面環水,擁有如此天險,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將沒有任何優勢,國軍只能在此抵抗,待到國際局勢發生變化,就是國軍反攻之時!
不得不說,蔣介石的判斷還是比較準確的,不過他和孫中山犯了一樣的毛病,那就是沒有看到群眾的力量,在他看來,軍隊在陣地戰中失敗了,那守衛的這塊地盤就失去了,毛導員不這麼看,毛導員覺得日軍雖然戰鬥力猛,但是人數少,只能佔領城市,無法統治農村,只要發動群眾,農村的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嘛。
在抗日戰爭中,蔣介石的地盤越來越小,共產黨在敵後發動游擊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