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67 (第1/2頁)
酒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渠道,壓根就不是一個孕育讀書氛圍的環境。
徐雪筠不知道他們的震驚以及各種想法,只想著趕緊把船開回去。
終於解放了。
她在心中暗暗下定決心,下次再也不和他們玩這樣的遊戲了,她都多少年沒有看過語文課本了——今天算是把她肚子裡面的墨水全部都刮幹刮淨了,再多一點都沒有了。
剛好回家到了吃飯的時間,夏末初秋,天氣沒有熱到要開空調,但又沒有涼快到吹吹風就能暢快吃飯的地步。
當然這是徐雪筠自己覺得的,而其他的幾人,無論是李世民他們還是劉姨他們,都覺得這個天氣最舒服了,一邊開著窗戶吹著小風一邊吃飯,不是挺愜意的嗎?
見沒有人支援自己,徐雪筠就把家裡邊許久沒用的風扇給搬出來,放到了自己座位旁邊,把風扇開啟一檔,對著自己呼啦啦的吹。
幾人還是第一次見這個東西,因為來的時候正值盛夏,農家樂裡是不缺空調的,所以只以為後世就是用空調神器納涼。
這風扇瞧著外形好像要做出來不太難啊。
幾人開始蠢蠢欲動了。
風能夠帶來涼爽,這是幾乎在人類誕生之初就明白的道理,所以從古至今的納涼工具都不少,最早的扇子被稱為‘翣’,僅看這個字就能看出來這個扇子的原型,‘妾’拿著羽毛給人扇風,而她手中的羽毛就是扇子了,目前中國被挖掘出來的最早的扇子出現在商代。
並且經歷了多種演變,從‘翣’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障扇,再到漢朝的紈扇——也就是我們現在也依舊在用的團扇,再到十一世紀左右的摺扇。
不過,這些都是上層人士使用的東西,又比如官家小姐或者文人雅士,電視劇中常出現的形象也是由此而來,但要知道最熱的可是底層勞動人民,他們所用的扇子沒有羽毛,沒有‘紈’,也不需要遮塵或者題詩,能夠扇風就是最大的用處。
最好還是不用花錢,可以白來的,天生地養的。
那會是什麼呢,就是樹葉。
這裡就要回到‘翣’字上了,和它同時期被指代扇子的字,還有兩個。
‘萐’和‘箑’。
中國人造字,在最初的時候向來都是象形文字,而這兩個字上,一個草字頭,一個竹字頭,就能說明一般人用不起羽毛的扇子,用的都是植物所做成的扇子。
這三個字代表了三種材料,蒲草,羽毛和竹子。
比如,傳承千年仍舊在使用的蒲扇,東漢時期電視劇經常出現的羽扇,以及現在不常見,但是在古代還算是比較常見的竹扇,有圓形和刀狀,有長柄和短柄。
但——還是不夠解熱!
因為明末有小冰河時期,再加上現代因為科技的發展,天氣總是越來越熱,所以便會讓不少人下意識的認為古代就一定要比現代涼快。
但其實並非如此,古代有涼快的時候,但大多數的天氣還是和現代差不多的。
就比如被稱為古代最熱的一個夏天。
乾隆八年。
那一年究竟有多熱呢,在山西的《浮山縣誌》中記載,‘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
有不少人熱死在路上,而且北京更熱,有可能買著東西,上一秒還在跟你說話,下一秒就熱死了。
不僅只有這一處記載,因為太熱了,所以這一年留下來的記載非常之多,比如《天津縣誌》,‘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續東華錄》,‘六月丙辰,京師威暑’等等。
人被熱死了,土地也被熱的烤焦了。
因為這個記載讓不少人好奇那一年的夏天有多熱,所以也有專家曾經根據其他的記載換算過當時的溫度,平均高於40c,最熱的氣溫達到了驚人的444c!
因為太熱了,所以各地官吏紛紛上奏,請求幫助熱到引發百姓的大恐慌,但是天氣這種事情,哪怕是皇帝,也無法掌管,乾隆急的晚上睡不著,卻也無可奈何,因為他用的法子,該用的都用了。
就比如中國最古老的祭天,早就記過了,甚至還有野史傳聞祭了不止一遍,但從五月就開始進入的高溫,一直到九月份才退去。
在這其中甚至還引發了大幹旱,有的地區一杯水都要十錢,比之前的米糧還要貴。
除了這個被稱為古代最熱的夏天之外,其他的朝代的夏天也不像現代想象的這麼涼快——不然許多大旱也不會那麼難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