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冷核聚變 (第1/4頁)
有腹肌的園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間飛逝,六月悄然而至,夏季學期拉開帷幕。
在林棟慷慨捐贈的ucla新實驗樓中,地下實驗室部分已率先竣工並投入使用。
雖然地上的實驗室還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完工,但地下的研究空間已經洋溢著濃厚的科研氛圍。
實驗室內,高階裝置林立,儀器上閃爍的指示燈彰顯著這裡的先進性。
牆上貼滿了關於核聚變的研究資料,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圖表訴說著林棟的不懈努力。
他的目標是在下學期開學前成功在這個世界上實現冷核聚變。
冷核聚變,這個理論上可能在常溫下進行的反應,一直被視為科學界的“聖盃”。
它代表著一種潛在的革命效能源技術,有望徹底改變人類的能源格局。
然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道路充滿荊棘,無數科學家為之付出了畢生心血,卻始終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林棟深知,目前主流的供電方式,如核電站,還依賴於核裂變反應。
在這種反應中,重元素(通常是鈾-235或鈽-239)的原子核吸收一個中子後變得不穩定,隨後分裂成兩個較輕的原子核,並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和更多的中子。
這些新釋放的中子又可以引發更多的裂變反應,形成鏈式反應。
然而,核裂變技術雖然成熟,但存在一些顯著的缺陷。
核廢料的處理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放射性廢料需要數千年才能完全衰變,給環境帶來長期威脅。
核反應堆的安全性也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切爾諾貝利和福島事故的陰影依然籠罩著核能行業。
此外,核擴散的風險也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
這些問題促使科學家們在探索更清潔、更安全的能源解決方案時,將目光投向了核聚變。
核聚變是將兩個輕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過程。
這一過程在太陽內部持續進行,依賴於極高的溫度和壓力。
要在地球上實現核聚變,大部分科學家認為需要創造出與太陽內部相似的條件。
這意味著需要將氣體加熱到數百萬度,並施加極高的壓力。
同時,為了實現可控的核聚變反應,這會需要強大的磁場(如託卡馬克裝置),或者極高的鐳射能量(如慣性約束聚變),這兩項技術也是還未解決的問題。
即便解決了上述的技術難題,現有的聚變實驗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例如,如何穩定等離子體、保持足夠長的反應時間以及高效捕獲釋放的能量。
冷核聚變如果能夠實現,將徹底改變核聚變研究的格局,為人類開闢一條全新的能源之路。
林棟開啟系統面板,仔細檢視自己的各項能力指標。
【宿主:林棟】
【掌握學科:
數學lv5(0/100)
物理學lv6(0/500)
遺傳學lv4(5/100)
生物化學lv4(0/100)
工程學lv5(0/200)
材料學lv5(0/200)
能源學lv5(0/200)
程式設計lv5(40/200).
..】
【學習空間冷卻中】
【冷核聚變技術:已兌換】
【小型化冷核聚變技術:20】
【mark3號(含所有材料配方,程式。不含反應堆技術):20】
【目前餘額:3億美元】
【自由屬性點:0】
在進入學習空間突破相關學科瓶頸後,林棟成功將冷核聚變技術的兌換降低到了兩位數。
他不再繼續等待,直接點選兌換。
儘管這一決定耗盡了他積攢的所有屬性點,但林棟認為這是值得的投資。
小型化技術和馬克3號的最佳化只能暫時擱置,等待未來有機會再進行升級。
從系統兌換出來的技術,提供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是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技術方案。
這意味著林棟只需按照方案進行復現,就有可能實現冷核聚變。
但2010年的科研基礎與電影或者這項技術本該存在的未來並不相符。
這意味著在復現的過程中,仍然會有許多難題需要克服。
他決定從基礎開始,一步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