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穿越之助禹建夏》 (第4/5頁)
熱愛祖國的大熊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才能凝聚起強大的力量,共同推動事業的發展。
以下是一些中國古代治水的歷史故事:
一、孫叔敖主持修建芍陂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令尹。當時,淮河流域水災頻發,孫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今安徽壽縣安豐塘)。他組織民眾利用當地地形,在淠河與芍陂之間修建水門,根據水量變化控制水門啟閉,引淠河水灌溉農田,使得周圍的大片農田得到有效灌溉,既減少了水患,又促進了農業生產。芍陂歷經兩千多年,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二、西門豹治鄴
戰國時期,魏文侯任命西門豹為鄴縣令。鄴縣境內漳河氾濫,巫婆和地方官員勾結,以給河神娶媳婦為由搜刮民財。西門豹到任後,首先破除了這一迷信陋習。接著,他帶領民眾勘察地形,組織修建了引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改良了大片鹽鹼地,使鄴縣成為魏國的重要糧倉。
三、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
秦昭王時期,李冰父子奉命治理蜀地水患。他們充分考察了岷江的地形和水勢,巧妙地利用當地的地形地貌,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組成,透過無壩引水的方式,實現了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灌溉等功能,既消除了岷江的水患,又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大片農田,使蜀地成為“天府之國”。
四、王景治理黃河
東漢時期,黃河決口,氾濫成災。漢明帝任命王景負責治理黃河。王景帶領數十萬民工,對黃河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他採取“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策略,修建了堅固的黃河大堤,並利用黃河水流的自然力量沖刷河道中的泥沙,使黃河河道得到穩定。這次治理後,黃河在較長時間內沒有發生大的改道,為沿岸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創造了條件。
王景治理黃河的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
- 全面勘察與規劃:王景親自對黃河及周邊水系進行了詳細的勘察,充分了解地形、水勢等情況,在此基礎上制定了系統的治理方案。
- 築堤束水:
- 修建黃河大堤:修築了自滎陽至千乘入海口千餘里的大堤,這是治理黃河的重要基礎工程。透過堅固的大堤,約束黃河水流,防止其隨意氾濫,改變了以往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局面。
- 採用雙重堤壩:王景創新地修築了雙重堤壩。內堤用於正常引導黃河水流,當黃河水量暴漲時,將水從內堤的上游水門放出,經過外堤的阻擋,再從下游的水門回流到黃河中,這樣可以把黃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堵截在內外堤之間,既加固了堤壩,使其更加牢固,又延緩了泥沙堆積抬高河床的速度,對“地上河”的情況有一定緩解作用。
- 治理汴渠:
- 整治引黃入汴口:汴渠是黃河的重要支流,也是水利灌溉和水運的關鍵通道。王景對引黃入汴口進行了重點整治,確保黃河水能夠順暢地引入汴渠,同時也能有效控制水量,防止汴渠因水量過大而受損。
- 建設水門:在汴渠渠堤上“十里立一水門”。水門的設定可以有效地控制引水量,避免出現豐水時多引、枯水時引不到水的情況,保證了汴渠水量的穩定,有利於農田灌溉和水上運輸。關於水門的具體設定方式,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在黃河河岸上每隔十里立一水門;另一種觀點認為是在汴渠上每隔十里立一水門;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在汴渠引黃的口門處設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水門,目前第三種觀點較為被大家認可。水門的設定能夠適應黃河的溜勢變化,保證正常引水,並且在黃河水漲時,可讓含泥濁水流入汴渠,汴渠水漲後又可由水門流入黃河、汴渠二堤之間,使所含泥沙沉澱於其中,水落時,沉澱過後的清水再由水門注入汴渠,這樣一來汴渠之水不會過高而危害堤岸,汴渠渠底部也因清水注入不至於淤積,而且河、汴之間地勢也因淤泥不斷堆積而日益增高。
- 其他工程措施:包括開鑿山陵、清除河道中的礁石、裁彎取直、築堤防險、疏浚淤塞河段等一系列工作,這些措施改善了汴渠的水流條件,提高了其通水和行洪能力。
- 植樹固堤:王景還在黃河兩岸種植了大量的樹木,這一舉措有利於鞏固堤岸,防止水土流失,同時也起到了一定的防風固沙作用,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
王景治理黃河的措施是綜合性的,他充分考慮了黃河的水情、地形以及周邊水利設施的相互關係,透過這些措施的協同作用,有效地治理了黃河水患,使黃河下游河道在較長時間內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