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滌納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後來,江萬里的孫子江汝祖帶其子江恬息移居揭陽龍砂。江萬里的裔孫想紀念他,但在元朝統治者的高壓政策下,只能偷偷地進行。及後,江氏裔孫想起先祖江萬里平生喜鳳,就用升綵鳳的形式來紀念,這種形式被沿習下來。
傳說到了江萬里的第10代孫時,有族人在北河邊發現了一對“真鳳”,後來又傳說在“鳳凰”出現的地方飛來一幅呂洞賓的畫像。江氏後裔於是對“鳳凰”的崇拜越來越虔誠,升綵鳳的儀式也越來越隆重。於是在鳳凰出現的地方,村民們修建了一座神廟,設了呂洞賓、李鐵柺兩位祖師的神位,這座神廟就是獨特的祖師廟。
古廟當中,還有表述這個傳說的對聯:離蓬島以來遊可止則止,偕友人而共濟無雙之雙。
與龍砂村近在咫尺的港畔村中心,有一座古老的公廳,為“下山虎”式潮汕傳統建築。
下山虎的建築在潮汕地區農村較為普遍,又稱為“爬獅”。
顧名思義,“下山虎”的開頭真有點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獅。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比它少了兩個前房,其餘的基本一樣。
“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因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既有開正門而不開邊門的。
“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廣州出土的漢代明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藏的傳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中可見其前身,其格局與雲南“一顆印”住宅也頗為相似。“下山虎”建築過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戶住的。隨著社會人口的發展和增加,一家一戶住的形式漸漸被人們打破。一個民居往往住著三、四戶人家。
這樣的住宅,雖然住起來有些擁擠、雜亂,但是非常適合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鋪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門之上亦繪有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不同於“門樓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戲劇故事、神話傳說,如穆桂英掛帥、仙姬送子、郭子儀得寶等等,正廳牆上則有一幅長壁畫,多為十仙賀壽圖,皆取吉祥之意。
還有紅色的檀木,藍色的櫞子,合稱為紅桁藍桷,這些豐富多彩的繪畫使得下山虎成為一座真正的畫苑,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有無處不在的藝術可欣賞。單獨畫並不能彰顯華麗,還有更具潮汕文化藝術代表的瑰寶。
巧奪天工的雕刻,金光閃閃的潮繡和栩栩如生的剪紙,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麗堂皇,美輪美奐。
在港畔村這座公廳中,門楣上書“濟陽舊家”4個大字。據村中長者說,這座大廳建於明嘉靖年間,迄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了。
整個大廳早已空空如也,但迄今為止還保留著一副對聯:
“濟水長流,育就先賢正氣沖霄漢;陽光普照,暉明梅嶺祥雲滿龍江。”
冠首“濟陽”二字。其中“先賢”,顯然是指宋末英勇抗元衛國而殉難的江萬里、江萬頃等人。
江氏家廟是龍砂等8村共有的祖祠,坐落於港畔村。該祠距“濟陽舊居”右側不遠,是一座三門、三殿的宏大潮式祠堂式建築。正門門額為花崗石刻的“江氏家廟”4字,雄渾大度,有行家稱其“虎臥鳳翔,沉著渾厚”。
門匾的背面是“僾見愾聞”幾個行書大字,落款為:“甲辰秋月之吉”。甲辰為清雍正二年,距今是279年。
祠中有幾副古楹聯,其中一副是:思我祖宗,樹立梅龍還鳳客;成爾子孫,溉滋江水毓麟兒。
嵌“思成”兩字。
江氏族老說,“思成”指思成公,夏朝人,又叫“元仲”,號“胤初”,是江姓得姓的始祖,從思成傳到江萬里有110世,從江萬里傳到今龍砂江姓的“倫”字輩是27世。
江氏家廟為八村共同先祖,稱之為祖祠。建立於港畔村內。其中所選用的建築材料肯定是上上乘,要不然說得佩服先人工藝的厲害之處,有些建築傳承,早已過了幾個紀元飽經風霜,卻依舊屹立不倒。
然而幾百年的時間,江氏家廟也是經過不斷修繕才保持原來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就發生在幾個月前。
當港畔村的村民們準備修繕江氏家廟時,卻發生了一件大事。
話說修繕家廟,就有必要的看日子,請大師。
看的是修繕家廟的好日子,請的是懂得風水格局的大師。
港畔村這一次,是準備對江氏家廟進行一次更深層次的改繕,因而他們請來了一位極具盛名的風水大師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