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滌納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水患是水鄉最大的災難,一陣暴雨、一場洪水就把苦心經營的土地變成汪洋大海,把房屋沖垮浸毀,把人畜財物捲走。
面對水患,睿智的潭王人懂得,人類不能戰勝自然,但人類能夠利用自然界的特點和規律去努力求得生存和發展。因而他們造起船來,有了船,可以抗禦水災減少損失,有了船,可根據水鄉特點發展水運業和捕撈業。
經歷代實踐拼搏,潭王的造船業十分發達,至20世紀20年代,潭王村達到一定規模的造船廠已有存記、大記、三興和烈記等幾家。
20世紀30年代,村裡有一位造船師傅叫王致林,他是造“跳白”的高手。
所謂“跳白”,就是一種寬0.5米,長6.7米的漁船,船側掛一片白色的長木板,木板能反光,魚有趨光性,夜裡這種漁船在河裡遊弋,魚便往船裡跳,故稱“跳白”。
這種捕魚方法,真是比姜太公還優哉遊哉。
“跳白”的船體像龍舟,這也是龍舟的最初由來。村裡人鼓勵王致林造龍舟,王致林也早有此想法。該出手時便出手,王致林先造出了27橈的小龍舟,再造出了49橈的大龍舟。
真是初試啼聲,一鳴驚人。遠近各地紛紛前來請他當師傅。潭王王致林因此名聞遐邇。解放後王致林的兒子王協鎮,繼承了父親的造龍舟工藝,為揭陽、普寧各地造出了一批批優質的龍舟。
改革開放以後,王協鎮的兒子王慰軍,對家傳造龍舟技術進行科學創新,造出了一艘艘美輪美奐的51橈龍舟。在最近的百龍鬧榕江競賽活動中,王慰軍的心情無比激動,因為此次參賽的鄉村中,有一半鄉村的龍舟是他們的家族建造的。
因為潭王村近江,河道大多寬敞闊大,因而王家所造的龍舟,大多都是有51橈的大型龍舟,或者是37橈的中型龍舟。
至於應對一些村落比較狹小的河道,便有十幾二十橈的龍舟,或者是到三十橈這種雙排坐十五人的龍舟了。
至於這其中的代表就要說道潮州的庵埠了。
庵埠龍舟在潮汕地區也是極具盛名的一種龍舟。
庵埠的龍舟長20.5米,腹寬1.2米。頭部由龍脖和龍頭組成,龍頭可裝拆。一般來說,潮汕地區的龍頭都是可以拆卸的。這關乎到祭拜等原因,潮汕人划龍舟,這裡面的講究可大了。
庵埠龍舟中間壓有至關舟身的木杆,每年要划龍舟之前都要裝上絞緊。舟身油飾龍鱗,顏色有紅龍、黃龍、青龍、白粉龍、烏粉龍、粉紅龍。
最常見的是紅龍和青龍,幾乎每個村都有。其中,黃龍最先建制是外文村,白粉只有官路村才有,粉紅龍也只有少數幾個村才有。龍頭雕刻與裝飾非常講究,並飾以鹿角、黃花布、青花布、紅花布、粉紅布。
根據每個龍頭的顏色而裝飾。五色龍旗,分別是?黑、紅、黃、青、白五種顏色。
銅鏡、鬍鬚的顏色有黑、紅、青、黃、白、粉紅等顏色。每舟一共是37個人,17對,頭一人坐在龍頭後司鼓,中間一人站著打鑼,劃時四面轉身敲打呼喝,指揮劃的人,尾站一人掌舵,其他34人分作在舟身左右划槳。
根據歷史記載潮安區庵埠鎮自明朝與清朝時期賽龍舟就相當活躍。較先建制龍舟者為寶隴村,有青龍紅龍各一條。繼起鎮內的有、大幹村、文裡村、溪頭李?、外文裡、仙溪村、茂龍村、薛隴、古松軒、寨內、美鄉村等村造了龍舟。
近年來,由於鎮內許多溪流的環境整治,很多村落就開始建制較短的龍舟,才能在現在的溪流中轉彎,現在短的龍舟大約長15米,從原來的每舟17對37人,縮減成11對25人,雖然人數減少了,但精彩程度不減。到了如今,幾乎每個村都有2條或6條以上的11對龍舟。現在劃17對傳統龍舟只剩、大幹村、美鄉村、文裡村、莊隴村、寶隴村、梅龍村、硯前村、郭隴鄉、薛隴鄉等少數村。
龍舟的建造工藝,時至而今,已經沒有多少人靠吃這樣的飯碗了。
潭王村造龍世家王家王井,已經是第五代會這門傳統手藝的傳承人了,已有六十歲的高齡,他們王家如今也面臨後繼無人的情況,畢竟建造一艘龍舟所能賺到的錢並不多,並且這其中的建造工序太多,太過辛苦,導致現如今造舟技術尷尬的地步,沒有年輕人想學,但卻對划龍舟的熱情卻不減。
此時的王井,正身在港畔村內,他不止為自己的家鄉建造龍舟,同時也會收一些外活,就像他現在,帶領著自己僅存的一隻團隊來到港畔村,為他們建造17對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