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深度解析〈水滸傳〉忠義的哲學意蘊》 (第10/11頁)
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依稀垂柳名花;煉藥爐邊,掩映蒼松老檜。左壁廂天丁力士,參隨著太乙真君;右勢下玉女金童,簇捧定紫微大帝。披髮仗劍,北方真武踏龜蛇;靸履頂冠,南極老人伏龍虎。前排二十八宿星君,後列三十二帝天子。階砌下流水潺湲,牆院後好山環繞。鶴生丹頂,龜長綠毛。樹梢頭獻果蒼猿,莎草內銜芝白鹿。三清殿上鳴金鐘,道士步虛;四聖堂前敲玉磬,真人禮斗。獻香臺砌,彩霞光射碧琉璃;召將瑤壇,赤日影搖紅瑪瑙。早來門外祥雲現,疑是天師送老君。”細緻地刻畫了龍虎山上清宮的神秘、莊嚴和仙氣繚繞的景象,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
3. 關於猛獸的詩句:
“毛披一帶黃金色,爪露銀鉤十八隻。睛如閃電尾如鞭,口似血盆牙似戟。伸腰展臂勢猙獰,擺尾搖頭聲霹靂。山中狐兔盡潛藏,澗下獐狍皆斂跡。”形象地描繪了洪太尉在山中遇到的吊睛白額錦毛大蟲的兇猛之態,展現出老虎的威風凜凜,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昂首驚飈起,掣目電光生。動盪則折峽倒岡,呼吸則吹雲吐霧。鱗甲亂分千片玉,尾梢斜卷一堆銀。”此句描寫的是洪太尉遇到的大蛇,將蛇的靈動、強大和神秘表現得淋漓盡致,增加了故事的奇幻色彩。
4. 呂洞賓牧童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這首詩以牧童的生活為主題,營造出一種寧靜、閒適的氛圍,與《水滸傳》整體的豪俠風格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也為緊張的故事情節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九、《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的主要人物有:
1. 洪太尉:宋仁宗派去龍虎山請嗣漢天師張真人來朝禳疫的官員。他剛愎自用、不聽人言、狐假虎威。上山求見天師不成後,回至方丈,不顧眾道士勸阻,執意開啟“伏魔之殿”,放出了一百單八個魔君。回到京城後,他還吩咐從人隱瞞誤走妖魔這一情節,假報天師除盡瘟疫,得到仁宗賞賜。
2. 張天師:即嗣漢天師張真人。這一回中他並未正面出場,只是洪太尉去龍虎山尋找的物件。洪太尉上山時,只遇到了一個倒騎黃牛的牧童,牧童告知他天師已前去禳疫。雖然對張天師著墨不多,但能看出他是一位有能力、受尊敬的道教人物,在當時有著較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3. 道童(牧童):洪太尉在龍虎山遇到的倒騎黃牛的牧童,實際上是張天師的化身或使者。他告知洪太尉天師已去禳疫,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這一回主要是為後續梁山好漢的故事埋下伏筆,這些人物的出現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引出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的出世。
十、《水滸傳》第一回梗概:
宋仁宗嘉佑三年,瘟疫盛行,百姓民不聊生,傷損軍民眾多。宰相趙哲、參政文彥博奏請皇帝釋罪寬恩、省刑薄稅以禳天災,救濟萬民。但瘟疫愈發嚴重,參知政事范仲淹提議宣嗣漢天師星夜臨朝,在京師禁院修設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奏聞上帝,以禳保民間瘟疫。仁宗天子准奏,命欽差內外提點殿前太尉洪信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
洪信領旨後,帶著詔書、御香等,一路來到江西信州。當地大小官員出郭迎接,隨後眾人一同來到龍虎山下。上清宮的道眾們鳴鐘擊鼓、香花燈燭,下山迎接丹詔。洪太尉詢問天師所在,住持真人告知這代祖師號“虛靖天師”,性好清高,在龍虎山頂結一茅庵修真養性,蹤跡不定,難以相見。真人告知洪太尉若要見天師,需齋戒沐浴、更換布衣、自背詔書、焚燒御香、步行上山禮拜且心誠。
次日,洪太尉依言上山,途中先是遇到一隻吊睛白額錦毛大蟲,後又遇到一條水桶大小的雪花大蛇,受到驚嚇。之後聽到隱隱笛聲,見一道童倒騎黃牛而來,道童告知洪太尉,天師已知他來,已乘鶴駕雲去了京師。
洪太尉下山回至方丈,不顧眾道士勸阻,執意開啟“伏魔之殿”,殿內石碑上刻著“遇洪而開”。洪太尉好奇,命人放倒石碑,掘開地穴,只見一道黑氣衝上天去,化作百十道金光,四散而去。他吩咐從人隱瞞走妖魔一節,假報天師除盡瘟疫,得到仁宗賞賜。
主要人物:
洪太尉:宋仁宗派去龍虎山請天師的官員,他自恃身份高貴,上山途中吃不得苦,遇到虎蛇驚嚇後心生抱怨。回至方丈後,又不聽道士勸阻,一意孤行開啟“伏魔之殿”,放出了一百單八將,是“誤走妖魔”的關鍵人物。
張天師:即虛靖天師,這一代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