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1/3頁)
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七律形式對《周易哲學視角下的〈三國演義〉第 110 回解析》的詩詞:
(一)《易析三國一一零回》
文鴦勇悍震乾坤,背水姜維志尚存。
易理陰陽兵勢轉,雄兵退怯顯威尊。
淮南叛亂風雲湧,司馬平戎病體昏。
世事如棋皆定數,紛爭三國易中論。
(二)解析:
首聯: “文鴦勇悍震乾坤,背水姜維志尚存”,開篇直接點出本回中的兩位關鍵人物文鴦和姜維。文鴦單騎退雄兵,其英勇之姿威震四方,“震乾坤”一詞凸顯了他的壯舉在整個戰局中的震撼性影響。姜維背水一戰破大敵,展現出堅定的志向和出色的軍事才能,“志尚存”既表明他興復漢室的志向始終堅定,也為後續情節中他的軍事行動埋下伏筆。
頷聯: “易理陰陽兵勢轉,雄兵退怯顯威尊”,這一聯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分析戰局。在《周易》中,陰陽相互轉化、相互制約,戰爭局勢也是如此。本回中,文鴦的勇猛衝擊使得原本強大的魏兵氣勢受挫,兵勢發生轉變,從進攻轉為退怯。而文鴦的英勇表現則更加彰顯了他的威武和尊貴,這種局勢的變化正如陰陽的消長,充滿了哲學意味。
頸聯: “淮南叛亂風雲湧,司馬平戎病體昏”,此聯描述了故事的背景和司馬師的狀況。淮南毋丘儉、文欽的叛亂引發了戰爭風雲,給三國局勢帶來了新的變數。而司馬師在平叛過程中,雖身患疾病,但仍堅持出征,“病體昏”既寫出了他身體的虛弱,也暗示了他在戰爭中的艱難處境,以及他為維護司馬氏政權所付出的努力。
尾聯: “世事如棋皆定數,紛爭三國易中論”,結尾將整個三國紛爭比作一盤棋局,而這盤棋的走向似乎都有著一定的定數。從周易哲學的觀點來看,世間萬物皆有其規律和命運,三國時期的紛爭也不例外。本回中的戰爭、人物的命運等都可以在《周易》的哲學體系中找到相應的解釋和理論支撐,“易中論”則強調了用周易哲學來解讀三國故事的獨特視角和深度。
(三)《三國演義》第110回名為“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以下是對該回的詳細介紹:
1. 經典梗概:
淮南二叛:司馬師廢帝新立,禍亂天綱,淮南毋丘儉、文欽砍白馬歃血結盟,相約起兵討伐司馬師,提兵七萬,未出壽春,吳兵來犯,於是急忙回軍退守。此時司馬師已揮師前來迎戰(司馬師帶病出徵)。
文鴦勇戰魏營:文欽有子文鴦,身長八尺,勇不可擋。文鴦與其父約定,裡應外合,大破曹軍。夜晚,文鴦突入魏營,如入無人之境,殺得魏軍人仰馬翻。司馬師因眼下新割肉瘤,瘡口疼痛,臥於帳中,聽聞文鴦殺來,急火攻心,眼珠從肉瘤瘡口內迸出,血流遍地,但又恐亂軍心,只咬被頭強忍。文鴦只殺到天明,卻不見父親前來接應。原來文欽被山路崎嶇所困,迷入谷中,天亮才尋得魏營,此時人困馬乏,最終被殺大敗。
淮南禍平:魏兵趁勢突襲,毋丘儉在項城內,聽知壽春已失,文欽勢敗,城外三路兵到,儉遂盡撤城中之兵出戰。正與鄧艾相遇,儉令葛雍出馬,與艾交鋒,不一合,葛雍被艾一刀斬之,魏兵殺過陣來。毋丘儉死戰相拒,但江淮兵大亂。胡遵、王基引兵四面夾攻,毋丘儉敵不住,引十餘騎奪路而走,前至慎縣城下,縣令宋白開門接入,設席待之,儉大醉後被宋白令人殺了,將頭獻與魏兵,於是淮南平定。
姜維出兵:司馬師亡故,司馬昭領兵權,入都掌控天子。姜維見有機可乘,決意繼承諸葛亮遺志,領兵五萬,再次討伐魏國。首戰採用背水一戰之策,軍士奮力拼殺,獲得全勝。姜維大喜,向前推進,至狄道城,急攻不下。魏鄧艾分兵兩路而來,虛張聲勢,姜維恐有失,徐徐退兵。
2. 主要人物:
文鴦:魏國將領文欽之子,勇冠三軍,單槍匹馬在魏營中殺進殺出,讓魏軍聞風喪膽,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武力。
姜維:蜀漢的重要將領,一心想要興復漢室,在諸葛亮去世後,繼續扛起北伐的大旗,足智多謀,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
司馬師:曹魏權臣,專權跋扈,雖身患眼疾,但仍堅持出征平叛,最終在戰爭中病情加重而亡。
毋丘儉:揚州都督、鎮東將軍,對司馬師擅行廢立之事不滿,起兵造反,但因好謀無斷,最終兵敗被殺。
文欽:曾是曹爽門下客,與毋丘儉一同起兵,有勇無謀,在戰爭中因迷路而未能與兒子文鴦會合,導致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