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來深入研究。他試圖探究無為罡氣為何設定了一兩個看似無用的穴脈,以免修習者在此浪費時間。經過一番努力,他終於找到了答案:這兩個穴脈實則是為了在受到攻擊時提供緩衝,防止身體直接承受反擊之力,從而避免受傷。
“果真是妙計!我的一元氣功雖然高明,但作為新創的內功心法,在這方面確實不及無為罡氣。”鍾逸心中暗自讚歎。
有了這一認識後,鍾逸開始將無為罡氣與一元氣功進行對比,從中發現了一元氣功的不足之處。他回想起之前在漠北與北神的激戰以及聖劍門中的伏擊,雖然最終都取得了勝利,但自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現在想來,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一元氣功缺乏這樣的緩衝穴脈,導致身體在受到外力衝擊時只能硬抗,無論能否承受,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
“唉,前人之所以能成為前人,是因為他們憑藉實力在幾百上千年的武林中屹立不倒。我自以為聰明過人,甚至高人一等,但終究還是受限於經驗和閱歷的不足,沒有深厚的根基。雖然修為頗高,但仍有諸多不足之處。今後,我一定要吸取今天的教訓,虛心求教,謙遜做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目空一切了。”鍾逸心中暗自警醒自己。
鍾逸在深刻領悟之後,決定暫且擱置對三十六根石筍的直接探索,轉而沉浸於無為罡氣與那篇未名丹道之學的研習之中。那篇丹道之學,雖無正式名稱,似乎是老道從某處獲得的殘缺篇章,後經他在洞中參悟三十六根石筍而得以補全,最終助他修成正果。鍾逸為表敬意,將此丹道之學命名為“無為術”,並珍藏於懷,以待日後有志於修道之時,再行深入探究。儘管他已做出這樣的決定,但內心深處仍對老道的死因抱有疑慮,隱約覺得這與無為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在未將無為術研究透徹之前,他不願輕易冒險,以免枉送性命。
經過三日的苦修,鍾逸終於掌握了無為罡氣,並將其與自身的一元氣功完美融合,使得一元氣功的威力更上一層樓。
隨後,鍾逸再次將目光投向了三十六根石筍。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這些石筍所蘊含的武學奧秘,他不再像之前那樣有所取捨,而是從第一根石筍開始,逐一細細研究,直至完全吃透為止。對於那些他曾經修習過的石筍,為了避免重蹈無為罡氣的覆轍,他依然一絲不苟地重新修煉了一遍,結果果然又有新的收穫。這一發現讓鍾逸陷入了兩難境地,他意識到,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進行下去,那麼即便是窮盡一生,他也難以將三十六根石筍的武學全部修習完畢,因為每一次的修煉都可能帶來新的體會和收穫。
於是,一個武學上的普遍問題擺在了鍾逸的面前,迫使他做出選擇:是應該博採眾家之長,還是專精於其中一門武學?博採眾長雖能拓寬視野,但也可能導致貪多嚼不爛,最終一無所成;而專精一門雖能在某一方面達到極高水平,但面對聖劍門等神秘門派的武學,以及五聖中的聖劍、南僧和西商等高手,專精或許又顯得力不從心。更何況,身處這個武學寶庫之中,讓鍾逸放棄對其他武學的探索,專精於其中一門,他實在心有不甘。憑藉他的聰明才智,他不願將自己的一生侷限於一兩門絕學之中,而是希望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不斷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武學境界。
經過深思熟慮,鍾逸最終決定繼續走自己的老路:先將三十六根石筍的武學全部研習一遍,牢記於心,待日後有時間再逐一精研。他計劃以這三十六根石筍的武學為素材,研創出屬於自己的武學體系。如果這三十六根石筍上的武學並非武林中最高明的武學,他相信自己能夠像之前用七派武學提煉自己的武學一樣,創出獨樹一幟的武學;如果這些武學確實是武林中最高明的武學,那麼他相信,透過自己提煉出來的武學,一定會比這些石筍上的武學更加高明。
於是,鍾逸不再猶豫,開始按照自己的計劃,逐一修習三十六根石筍上的武學。這些武學各具特色,如飛天蜈蚣九絕式、鷹飛魚揚十二式、旋風十八轉等,每一門都蘊含著深厚的武學精髓。雖然其中一些石筍的武學可以透過基部的留字悟出一二要旨,但也有一些石筍的武學讓人摸不著頭腦。不過,鍾逸對這些石筍並不陌生,早已理清了頭緒。此時,他真正投入到修煉之中,才深刻體會到這些石筍上的武功絕非一朝一夕就能悟解修成的。
鍾逸不願半途而廢,更不願品嚐失敗的滋味,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將心中的雜念全部拋開,下定決心一定要修成石筍上的武功,才肯離開這個山洞,重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