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出於肩關節後面,繞行肩胛部,交會於大椎穴,向下進入缺盆部,聯絡心臟,沿著食道,透過橫膈,到達胃部,屬於小腸。其支脈,從缺盆部分出,沿著頸部,上行至面頰,到達目外眥,轉入耳中。其又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上行至目眶下,至鼻旁,至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接。
足太陽膀胱經,起始於目內眥,上行至額部,交會於巔頂。其支脈,從巔頂分出,至耳上角。其直行的脈,從巔頂入內絡於腦,還出別下項,沿著肩胛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進入脊旁肌肉,深入體腔,聯絡腎臟,屬於膀胱。其一支脈,從腰部分出,沿著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進入膕窩中。其又一支脈,從項部分出,下行至肩胛內緣,沿著肩胛岡下緣,下行至肩胛下角,再沿著脊柱兩旁下行,至臀部,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後下行穿過大腿後側,至膕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再下行穿過小腿後側,至外踝後方,沿著足跟部,至足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
足少陰腎經,起始於足小趾之下,斜行於足心湧泉穴,出行於舟骨粗隆之下,沿內踝之後,分出進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內側後緣,至膕窩內側,上行人腹,貫穿脊柱,屬於腎臟,聯絡膀胱。其直行的脈,從腎上行,穿過肝和膈肌,進入肺中,沿著喉嚨,挾於舌根兩側。其支脈,從肺分出,聯絡心臟,流注於胸中。
手厥陰心包經,起始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透過橫膈,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其支脈,從胸中分出,沿著胸壁淺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向上至腋窩下,沿上臂內側中間,行於手太陰和手少陰之間,進入肘窩中,向下行於前臂兩筋之間,進入掌中,沿著中指到達其末端。其又一支脈,從掌中分出,沿著無名指到達其末端。
手少陽三焦經,起始於無名指末端,向上行於尺骨和橈骨之間,透過肘尖,沿上臂外側上行至肩部,交出足少陽經之後,進入缺盆,分佈於膻中,散絡於心包,透過膈肌,廣泛遍屬於上、中、下三焦。其支脈,從膻中分出,向上出缺盆,上項部,挾耳後,直上出耳上角,然後屈曲向下,經面頰部至目眶下。其又一支脈,從耳後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一支脈在面頰部相會合,然後上行至目外眥,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足少陽膽經,起始於目外眥,上行至額角,再向下繞至耳後,沿頸部行於手少陽經之前,至肩上,又向後與督脈在大椎穴處相會合。其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眥後方。其又一支脈,從目外眥分出,下行至大迎穴處,與手少陽經會合,然後上行至目眶下,至面頰部,至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接。
足厥陰肝經,起始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沿著足跗部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向上行於小腿內側,在內踝上八寸處交出足太陰經之後,上行至膝內側,沿著大腿內側中間,進入陰毛中,環繞陰部,至小腹,挾胃兩旁,屬於肝臟,聯絡膽腑,向上穿過膈肌,分佈於脅肋部,沿喉嚨之後,向上進入鼻咽部,連線目系,上行出於額部,與督脈會於巔頂。其支脈,從目系下行頰裡,環繞唇內。其又一支脈,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中,與手太陰經相接。
經脈是人體氣血執行的通道,透過了解經脈的循行和相關病症,有助於診斷和治療疾病。同時,經脈理論也是中醫針灸、推拿等療法的重要依據。
三、《靈樞·經脈第十——周易哲學視角下的經絡奧秘》
在古老的中醫經典《靈樞·經脈第十》中,蘊含著深邃而神秘的經絡學說,這一學說不僅是中醫理論的基石,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而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審視這一經典時,更能發現其中所蘊含的玄妙之處,以及它們與宇宙萬物執行規律的緊密聯絡。
周易哲學,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陰陽觀念和對宇宙變化的深刻洞察而聞名於世。在周易中,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構成了宇宙萬物的基本動態。而靈樞·經脈第十所描述的經絡系統,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陰陽平衡的理念而建立起來的。
經絡,是人體氣血執行的通道,它們貫穿全身,連線各個臟腑器官,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周易哲學中,這種整體性與宇宙的整體性是相呼應的。正如宇宙中萬物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一樣,人體的經絡系統也是一個緊密相連的網路,其中每一條經絡都與其他經絡以及臟腑有著千絲萬絲的聯絡。
從陰陽的角度來看,經絡也可以被分為陰經和陽經。陰經主內,陽經主外,它們相互協調、相互補充,共同維持著人體的健康平衡。這種陰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