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靈樞第3章 小針解 第三 法人
古文: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刺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間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洩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谷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溼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其諸陰之脈也。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復也。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奪陽者狂,正言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知其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所謂五藏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藏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藏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一、七律詩:《以周易哲學深度解析〈靈樞·小針解〉第三法人》
陰陽變化道無窮,邪正相爭氣血通。
虛實之間藏機要,補瀉之際調化工。
經絡循行合易象,氣色察觀明吉凶。
針刺之法守中道,平衡陰陽建奇功。
詮釋:
在這首七律詩中,我試圖以周易哲學的視角,對《靈樞·小針解》第三法人進行深度解析。詩中表達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1. 陰陽變化:強調了周易哲學中陰陽的相互轉化和無窮變化,以及在醫學中的應用。
2. 邪正相爭:指出疾病的發生是邪正之氣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針刺治療的目的是調節氣血,恢復陰陽平衡。
3. 虛實機要:闡述了氣之虛實的重要性,以及針刺治療中根據虛實情況進行補瀉的原則。
4. 經絡易象:將經絡的循行與周易中的象數相結合,體現了中醫理論與周易哲學的相通之處。
5. 氣色吉凶:強調透過觀察氣色來判斷病情的吉凶,體現了中醫診斷的獨特方法。
6. 針刺守中:表達了針刺治療應遵循中道,不偏不倚,以達到平衡陰陽的目的。
7. 平衡陰陽:強調了平衡陰陽在中醫治療中的核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