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解,這是表裡陽氣均逆亂不通所致,這種病名叫風厥。
原文:帝曰:願聞其治。
譯文:黃帝說:希望聽聽這種病的治療方法。
原文: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
譯文:岐伯說:太陽經主管人身的陽氣,所以太陽首先感受風邪。少陰與太陽相為表裡,表熱而裡必應,少陰的熱氣也會隨之而上逆,上逆就會發生厥逆。
原文:帝曰:治之奈何
譯文:黃帝說:怎樣治療呢?
原文: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譯文:岐伯說:應根據病人俯仰的情況,分別進行治療。首先應使其胸中通暢,俯仰自如。太陽經是治療的主要部位。病人因咳出青黃色粘痰,應使痰從口中或鼻中排出,否則會傷肺,甚至導致死亡。精力旺盛的青年人經適當治療三日可愈;中年人五日可愈;老年人七日始愈。
四、從周易哲學的幾個方面對《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的深度解析:
1. 陰陽平衡與疾病:
陰陽的對立:在《周易》中,陰陽是相互對立的基本概念。對應到《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中,疾病的發生可以看作是人體陰陽失衡的表現。例如,文中提到的“陰陽交”這種病症,患者汗出後又復熱、脈躁疾、狂言不能食,這反映出人體內部的正邪之氣相互交爭,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能制約,導致陰陽失調。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處於動態平衡中,陽氣主外、主衛護,陰氣主內、主滋養,二者相互協調維持人體的健康。而溫熱病患者出現的這些症狀,打破了陰陽的平衡狀態,正如《周易》中陰陽失衡會引發變化和動盪一樣,人體陰陽失衡便導致了疾病的發生。
陰陽的轉化:《周易》強調陰陽的相互轉化。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類似的轉化現象。比如,起初患者可能只是普通的溫熱病症狀,但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能會演變為“陰陽交”等更為嚴重的病症,這體現了疾病由陽證向陰證或由輕向重的轉化。反之,如果治療得當,病情也可能逐漸好轉,陽氣得以恢復,陰氣得以滋養,陰陽重新恢復平衡,疾病得以治癒。這與《周易》中陰陽相互轉化、否極泰來的思想相契合。
2. 卦象與疾病的變化:
八卦的象徵意義:八卦中的每一卦都有其特定的象徵意義,這些象徵可以與人體的生理和疾病現象相聯絡。例如,乾卦代表天、剛健,對應人體的陽氣;坤卦代表地、柔順,對應人體的陰氣。在熱病的發展過程中,如果陽氣過盛,就如同乾卦的剛健之性過強,失去了與陰氣的平衡;而陰氣不足時,就像坤卦的柔順之性無法承載陽氣,導致疾病的發生。透過對八卦象徵意義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認識疾病的本質。
卦象的變化:《周易》中的卦象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反映了事物的發展和演變。在熱病的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症狀也會不斷變化。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這與《周易》中根據卦象的變化來判斷事物發展趨勢的思想是一致的。例如,對於“風厥”病,起初可能只是身熱汗出,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出現煩滿不解等症狀,醫生需要根據這些變化進行辨證論治,就像根據卦象的變化來做出決策一樣。
3. 動靜與疾病的關係:
動則生變:《周易》中強調“動”的重要性,認為事物的運動和變化是永恆的。在人體中,氣血的執行、津液的代謝等生理活動也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當人體感受外邪,發生熱病時,這種正常的運動狀態就會受到干擾和破壞。例如,溫熱病患者出現的脈躁疾、汗出等症狀,都是人體內部氣血、津液等物質的異常運動表現。這種異常的“動”打破了人體的平衡,導致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靜以制動:然而,《周易》也強調在動的過程中要保持一定的“靜”,只有動靜結合,才能達到和諧的狀態。在熱病的治療中,患者需要保持安靜的休息狀態,以幫助身體恢復元氣,調節氣血的執行。同時,醫生在治療時也需要保持冷靜的思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這體現了“靜以制動”的思想。
4. 因果與疾病的產生:
因果迴圈:《周易》認為事物的發展存在著因果關係,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在《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中,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