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化的治療方案。這體現了周易哲學中因人而異的原則,充分考慮患者的體質、病情等因素來進行治療。
(六)周易哲學與中醫整體觀
1.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周易哲學認為宇宙萬物是一個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整體。中醫的整體觀也強調人體內部各個臟腑、經絡之間的密切聯絡,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瘧疾的發生和發展不僅僅是區域性的病變,而是與整個身體的狀態密切相關。
2. 天人合一的理念
周易哲學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醫也認為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與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瘧疾的發生與季節、氣候等自然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絡,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七)結論
透過將周易哲學與《素問·瘧論》相結合進行深度解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醫理論中關於瘧疾的認識和治療方法。周易哲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理論框架,幫助我們從更宏觀的視角來認識和把握疾病的本質。同時,也為中醫理論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在當今醫學發展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借鑑周易哲學的智慧,進一步探索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涵,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總之,周易哲學與《素問·瘧論》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絡,它們相互印證、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醫學和哲學的豐富內涵。透過深入研究和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推動醫學的進步和人類的健康福祉貢獻力量。
二、《素問·瘧論》原文與譯文如下:
原文:
黃帝問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
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
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面板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面板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搏,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帝曰:其間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藏,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
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面板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