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騎龍攀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聽自己這個絨毛小夥侃侃而談,估計人家也不願意。這樣也好,年輕面孔多,座談會的氣氛也沒那麼嚴肅,大家有什麼問什麼。

一個年輕編劇就站起來問:

“我注意到一個現象,你的劇本是基於地方抗戰故事的創,但在臺詞設計中卻沒有用方言,對此,李導你對劇本方言化有什麼看法?”

年輕編劇有此問,是因為今年收拾平均收視率有1.9的兩部挺火電視劇,都是京片兒口味,這帶起了對劇本方言化的一些討論。

前段時間,李南池也看到了一些文藝週刊上關於劇本方言化的討論,此刻捏起話筒就談起了自己的看法:

“我們國家縱橫遼闊,隔山不同音的現象很普遍,在以前,一條浩蕩長江,直接劃出了南北劇之分,兩邊的劇風格很大,各自不對味兒。後面普通話在影視創中大行其道,才將這種阻隔給慢慢抹掉。

你說的今年這兩部京片兒臺詞口味的電視劇播得挺火,於是就出現了不少方言化的劇,其中以東北嘎啦子味兒最活躍,

但我不認為這會成為一種潮流,而且我們劇本初創者沒必要在這上面過分投入精力,口音的問題在劇本創中過分注重的話,那麼無疑就是自己為劇的受眾製造了人為隔閡。

就拿我自己舉例,我的兩部品,《地雷戰》發生在膠東海陽,《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冉莊,都是真實反映那個崢嶸時代的土著軍民抗戰故事,但編寫臺詞以及後期錄音的時候,我全篇採用標準的普通話。因為這樣,底下的觀眾在觀影時就毫無理解上的壓力。

那麼,這種超脫地域束縛的臺詞設計有什麼好處呢?

就舉一個最新的例子。

正在播映的《大浪淘沙》這部電影關注的是改革開放後秦家村的村民大規模下海的故事,故事是以小見大、現實立意也很深,可是為什麼現在網上出現的評論兩級分化?一部分聲音認為很專業,另一部分聲音卻認為其有些晦澀。

就是因為故事以秦家村為主體,人物對話出現了大量的方言,而且有的方言是要反應劇情點的,這不是無疑加大觀眾理解難度了麼?

所以,適量的加一點當地語言文化是可以的,還可以增加言語的詼諧性,但過猶不及,除非是想走曲高和寡的路子。我認為,目前的編劇創,是沒有必要再這方面過分關注的。”

稀里嘩啦的說了一堆,李南池喝了一口水,發現自己越來越能侃了。

座談會後,李南池說的這些話,就被刊登了出去。

這些關於劇本方言化的談話,隨之引起了一些劇圈的騷動。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古代之敗家兒子

古代之敗家兒子

雞蛋羹雞蛋羹
歷史 連載 21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