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碼字的李世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農曆十月的華北大地,已經進入到了肅殺的初冬時節。往常這個時候,寒天凍地,白雪飄零,無論山巒還是平原,都應該是一派銀裝素裹的動人景緻了。

然而,此時的趙國卻絲毫沒有一點兒冬天的樣子,連著兩三個月的光景,始終是斷斷續續的陰雨天。那冰涼徹骨的寒意就隨著連綿雨水,充塞在天地之間,久久揮之不散。

長平前線的終極噩耗,正是在這種陰雲密佈、冷雨連天的氛圍中,傳回趙國國內的。

繳械投降的趙軍降卒,既沒有被擄回秦國充當苦役,也沒有討要贖金釋放回家,殘暴的秦國人做出的最終決定,是將他們當場直接坑殺。

所謂坑殺,又名阬殺,其實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把人直接扔到坑裡進行活埋,而是在實施大規模的殘忍虐殺之後,將死者的屍體或頭顱堆砌成小山丘的模樣,形成一個個巨大的屍骨冢和骷髏臺。

這種極端的手段,既是一種炫耀軍功武力的方式,同時又能夠起到震懾敵方心膽的作用,因此,在整個戰國時期以及更早些的時代,倒並不算少見。只不過,像這一次秦國在長平坑殺數量如此龐大的趙國俘虜,卻完全稱得上是一樁曠古爍今、駭人聽聞的慘劇了。

在長平大戰的最後階段,趙括手中掌握的總兵力足有四十五萬之眾,除去先前因為連番激戰而造成折損傷亡的那些人馬外,最終向秦國繳械投降的趙軍仍舊多達二十萬人。

也就是說,秦軍在長平戰事完全停歇之後,面對著如山似海的趙國降兵,沒有絲毫的憐憫,而是再一次舉起了手中鋒利的刀槍,像砍樹伐木、收割莊稼一樣,將那些手無寸鐵、心膽俱寒的趙軍將士逐一屠戮。

而下達這個冷酷的屠殺命令的人,正是那位有“殺神”之稱的大秦名將武安君白起。

從白起的角度來看,他之所以會這麼做,當然也有其不得已而為之的理由。

首先,是關於補給的問題。秦國此番遠征長平,幾乎是傾盡了舉國之力,無論兵員還是糧草,都早已經壓得秦昭襄王和整個國家喘不過氣來。現在憑空多了二十幾萬降卒,他們同樣也需要張嘴吃飯,這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勢必會對秦軍原本就非常緊張的糧食補給,造成翻倍的壓力增長。

最可氣的是,也不曉得趙國人究竟是怎麼想的,面對如此激烈的曠世大戰,趙軍大糧山輜重營地裡的戰略儲備糧卻只有區區幾萬石而已。以這樣的規模,大軍用不了幾天就會吃個精光,到那個時候,總不能用千里迢迢的秦國糧,來養活屁用沒有的趙國兵吧。

第二個問題,則是跟天下大爭的局勢有關。

白起身為秦國上將軍,常年在外領兵作戰,幾乎打遍了山東各國。這其中,尤以趙軍戰力給他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趙國人久居北地,環境多為苦寒之所,因此他們性格耿直剛烈,吃苦耐勞,這一點與地處西部的老秦人非常相像。而自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趙軍在武器裝備和戰法思想上也發生了質的飛躍,轉眼便躋身軍事強國之列。

放眼天下,能跟秦國銳士一較高低的,恐怕也就只有趙國鐵騎了。

此次的長平大戰,若不是秦國君臣上下齊心、軍事外交雙管齊下,最後又充分利用了山川地利的優勢,五十萬秦軍對陣四十五萬趙軍,一刀一槍硬拼的話,勝負結局恐怕還真的很難說。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戰無不勝的名將白起,已然對趙國、對趙軍,產生出了一種強烈的戒懼心理。

無論如何,不能放這些人回去!

趙國目前還有數萬北疆精銳,他們常年抗擊匈奴,戰力遠勝長平這邊的趙軍,其統兵將領李牧雖然還很年輕,但也已然隱隱有了一代名將的格局,如果這二十萬降卒平安返回,拿起武器便又是一支強軍,到時候與李牧的北疆軍團會師在一起,秦國恐怕再難有今天這種勝算。

那樣一來,長平之戰就等於是白打了。

出於對長遠戰略的考慮,武安君下定決心,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手段,徹底解決趙國的問題。至少,也要把這個強大的對手削弱至苟延殘喘的境地,讓他無法再翻身,好為大秦日後的宏圖偉業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於是,在白起的命令下,秦軍於太行峽谷之中開始了針對趙國降卒的大規模坑殺行動。

最開始,秦軍先是命令趙國伍長以上的軍官進行集中。這樣的要求,當時給了趙軍一個錯誤的訊號。因為在以往的諸侯國戰爭中,被俘虜的人員裡面,通常都是軍官們首先會得到禮遇和釋放。所以,當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古代之敗家兒子

古代之敗家兒子

雞蛋羹雞蛋羹
歷史 連載 21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