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錦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展壯大的中原四夷都要面臨一個問題:是否漢化。】

【首先,中原地區先天地理位置優越,就是比四夷發展得更好,甚至可以實現的對四夷的降維打擊,比如孫吳與山間越人。孫吳一個小小的偏安政權,上比不過雄踞北方的曹魏政權,下比不過拼死北伐的蜀漢政權,甚至在道義上被雙方共同譴責,正統上他還摸不著邊。就這樣的情況,孫吳都能把越人趕出山野,當練手的工具。】

【戰國時期秦國周天子的馬伕,機緣巧合之下成為諸侯國,晉、齊、魯等老牌諸侯國集體看不上。秦穆公三次東出均已失敗告終。中原進不了,那就朝西!結果‘開地千里,益國十二’,這十二個國家的名字都沒資格進入華夏史書。】

嬴政被噎了一下,穆公偉業在秦國人看來自然是沒得說,甚至周天子都裝模作樣表示了一番,其實對於晉和齊這兩個老牌大國而言,根本不算什麼。他們本身也有抵禦四夷的責任,甚至比秦國做得更好。

齊國為第一霸主不就是因為‘尊王攘夷’?

春秋戰國打了五百年,也沒見什麼四夷來中原撒野。四夷確實不夠看啊。好不容易出了個義渠王,還被宣太后和昭襄王聯手弄死了。

所謂的春秋五霸,也有各種說法,有的認為秦國根本算不上五霸之一。

可見益國十二根本沒有什麼含金量……

【其次,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種族都是慕強的,四夷仰慕華夏的強大,就會進行自我反思:是不是學著華夏的樣子,我也可以如此強大?所以四夷會不斷學習華夏文化,以實現本族的強盛。】

【華夏政權最開始用血緣來區分夷夏,後來他們發現怎麼有的夷狄比華夏還華夏,比如孟子說‘舜是東夷人,周文王是西夷人,他們都不是正宗的華夏人’,但他們完全接受了華夏文化,對華夏文化基本上是一個複製貼上的情況,甚至為華夏文化的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難道後人會認為舜和文王是夷狄?】

【而有的華夏諸侯國盡學了夷狄的東西,比如悲催的楚國。明明是周武王正式冊封的諸侯國,就因為與南方夷狄交流深厚,在中原諸侯國眼裡已經是夷狄了。齊國‘尊王攘夷’,攘的夷狄之一就是楚國。後來晉楚爭霸,也有攘夷的成分。】

【之後便發展成‘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不再用血緣來區分夷夏,用禮。誰遵守華夏之禮,誰就算華夏的一份子。這便是夷夏之防的大體發展經過。】

【最後,中原人相較於四方夷狄而言,人口眾多。用人口少的部族去統治人口多的部族本來就是一件難事。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便是學習人口多部族的文化,實現‘以夏制夏’。比如五胡亂華時期,稍微有能力的政權都會給自己找一個漢人祖宗,匈奴人劉淵就自稱‘漢王’,認劉邦為祖宗,追封劉禪為孝懷皇帝,官職建設完全依照漢朝。】

劉邦目瞪口呆:“匈奴蠻子!別亂認祖宗!你們問過我的同意了嗎?”

他才因為白登之圍丟盡顏面,猛地聽到匈奴人都姓劉,這世道也太詭異了,

劉徹大怒,“朕什麼時候有一個匈奴當後人了?朕倒是做夢都想滅了你名正言順的祖宗!”

【要打敗中原政權,首先要做的就是想清楚是否漢化!而歷史經驗總結出來了:不主動漢化,就等著被動漢化。】

【雖然五胡不斷漢化,不斷被華夏融合,以至於民族性被完全消磨,以至於絕於史書,但他們絕對是成功的。隋唐兩朝帝王,上至皇帝公卿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或多或少都有夷狄血脈。當北方草原的激進強悍血脈注入智勇雙絕的漢人身體,迸發出的生命力足以讓華夏返老還童,再次輝煌。而隋唐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華夏史上最為耀眼的明珠之一。】

【原本華夏從周朝開始就一路強盛,到了魏晉南北朝雖然自己內部亂糟糟,但南方並不是一直孱弱,漢人天然的優越感還是存在,以至於南北爭奪正統一直沒有個定論。到了隋唐更是自豪感報表,周邊夷狄爭先恐後當華夏的孝子賢孫。可到了宋朝,形勢對調。】

【蒙古大部分統治者反對漢化,無外乎是因為漢唐之際,中原王朝威震八方,人類基因裡就崇拜強者,所以四夷學習漢唐文化也理所當然。可是在十二世紀,代表中原文化的宋朝是契丹人、女真人乃至蒙古人的手下敗將,四夷發現原來華夏也不過如此,那為什麼要學習戰敗者的文化?】

【更糟心的是,當蒙古佔領中原,接著攻佔大理後,竟然沒有將小小的南越收入掌中。這就給當時的人造成了一種

科幻靈異推薦閱讀 More+
短篇靈異故事大全

短篇靈異故事大全

穆沐穆
1、又稱鬼故事,是一種與靈異事件有關的故事。2、靈異故事可以涉及人類與靈體的接觸甚至被附身,又或涉及一些通靈的方法如問米、碟仙等。3、傳說有的人有天眼,還有村裡一些神婆婆的存在都為靈異故事增添......
科幻 連載 69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