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香兩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滴答,滴答……”

在發條的驅動下,“航海鍾”那複雜的齒輪系統正在有條不紊的轉動著,記錄著時間的流逝,也記錄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在現代,時間這個詞似乎已經從人們的認知系統中建立起了一個固定的概念,彷彿一天、一小時、一分鐘……這就是時間。

然而時間究竟是什麼,也許很少有人去查它的標準概念……如果去查的話會發現,科學家對於時間概念定義非常複雜,又是什麼銫原子、又是什麼超精細能階躍遷對應的輻射週期什麼的巴拉巴拉一大堆難懂的概念。

其實時間的概念很簡單,它就是是描述物質的運動過程的一個引數……是的,時間不是小時、不是分鐘、更不是秒!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用來標記物質運動的“尺”,而“小時、分鐘”是時間的單位,卻不是時間本身。

從古至今,如何標記時間這個引數的概念是不斷變化的,也在不斷的變化中變得更精細化。

人類對於時間最早的認知來自太陽,太陽昇起、太陽落下……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在這個時期,時間的概念非常模糊。除了比較好計算的“天”之外,只能用晨、午、昏、夜來粗略的區分一天的時間。

而當日冕發明之後,“天”的概念就精細化了,不再是簡單的早晨、中午、黃昏、夜晚,人們根據一天中太陽的不同位置來將“天”的概念劃分為12個時辰。

在這個階段,天、時辰的概念變得比較清晰了,但是在時辰以下則被簡單而又模糊的分成了“刻”,一個時辰八刻,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隨著地理大發現以及天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地球是個不斷自傳的球體,而地球則在圍繞著太陽轉動……

這一時期,“天”的概念又變得模糊起來——究竟是地球自傳360度叫做一天呢?還是太陽兩次經過最高點的間隔為一天?又或者地球繞太陽一週時間的365分之1為一天?

而事實上地球自轉速度並不穩定,會因為其他星體的引力牽引而產生變化。

而太陽兩次經過一天最高點的時間被稱為“真太陽日”,是由觀測得來的,由於地球公轉軌道為橢圓形國道,所以公轉速度並不均勻,最長真太陽日和最短真太陽日相差約51秒,因此並不能直接作為計算時間的引數。

也正是由於真正的一“天”的概念不夠精確,時間有長有短,所以在天中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科學家們假設了一個恆星系統,並且其中假設的太陽稱為“平太陽”,而將“平太陽”兩次經過中天最高點的時間成為“平太陽日”。

這樣,現代的時間引數就這樣被確定下來了……而直到現代所使用的時間引數中,“一天”一般都指的是一個“平太陽日”。

所以最終我們所熟悉的時、分、秒的概念,都是來自於世界度量衡標準會議所規定的標準——既1900年為平均太陽年,而一個平太陽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為1秒。

早在時間的標準確立之前,航行在大海上的人們如何確定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呢?

首先,透過觀測太陽或者北極星的高度可以確定船隻所在的緯度,但是沒有任何天體能夠直觀的顯示經度差異,因此船長只能透過計算自己船隻的當前速度、方向來大略的估算自己目前所在的經度。

而從天上來講,經度問題可以換算為時間問題。一天有24小時,那麼在地球的不同經度上,每小時的時差就相當於經度15,因此只要知道兩地的時差就能知道兩地之間的經緯度之差了。

所以,航海鐘的概念應運而生。

其實在現代所謂的航海鍾與普通的鐘表已經沒什麼區別了,因為誤差在半秒以內的鐘表都可以被稱作是航海鍾。

在科學發達的現代,人們想要得到標準時間可以看自己的手機、手錶,或是透過網路檢視,甚至還可以利用衛星的授時服務來得到相對精準的時間——例如北斗衛星的授時服務精確度甚至可以達到10納秒的級別,這也就意味著能夠更精確的計算自己當前所在的經緯度。

然而在肖恆這個時代,時間的概念仍處於十分模糊的“時、刻”時代,記錄時間的工具也是經緯度固定的不可移動的日冕,根本沒辦法將其利用在航海上。

而在這個時代別說衛星授時了,就連精度相對較高的石英鐘也尚未發明,所以若想精確的定位就只能走複雜的機械航海鐘的技術路線。

想要讓機械結構的鐘表時間誤差走到半秒以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重生諸葛瞻之三興大漢

重生諸葛瞻之三興大漢

夏寒依
歷史 連載 12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