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樓頂望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浩離開四縣三個月,回來時發現四縣的變化相當大。

首先是工廠的建設。

第二軍工廠如今算是來到了明面上,雖然主要的產線還在山裡,但臨河鎮的配套工廠卻明晃晃的矗立在了那裡。

臨河鎮鋼鐵廠的兩臺高爐投入執行,軋鋼車間、鑄造車間也已經完工並投入生產。

儘管配套的煉焦廠和化工廠還沒有完工,但依然可以每日產出一兩百多噸的鋼材和鐵料。

這些鋼材鐵料不僅可以滿足軍工廠的需要,還給其他專案的建設提供了部分所需的原料,讓張浩的運輸壓力小了不少。

機加工廠建成,五十多臺機床運轉起來,為軍工廠提供原材料和零件的粗加工,極大的提高了軍工廠的產能。

鄭友寬告訴張浩,軍工廠每週可以生產三八式步槍四百支、莫辛納甘步槍兩百八十支,六十毫米迫擊炮十門,八十一毫米迫擊炮四門,還擁有了仿製九二步炮和配套炮彈的能力。

彈藥車間每天可以生產和復裝6.5毫米彈藥一萬兩千發,7.62口徑步槍彈六千發、手槍彈五千發,7.92毛瑟彈一萬一千發。

炮彈車間每天可以製造六十毫米迫擊炮彈三百發,八十一毫米迫擊炮彈七十多發,九二步炮炮彈五十多發。

手榴彈車間還是隻有一條產線,保持著每天六百枚進攻型手榴彈的產量。

67式手榴彈實在太多了,張浩犯不上去造太多手榴彈。

手榴彈車間增加的產能基本上都放在了地雷上,每天可以出產五百多枚反步兵地雷。

軍工廠新開了三條機槍生產線和一條衝鋒槍生產線。

機槍生產線主要仿製捷克式輕機槍、大盤雞和53式重機槍。

衝鋒槍則是仿製波波沙。

不過這些新增產線還在除錯中,工人也在培訓,只是先搞出了一些樣槍給部隊試用。

據說部隊對這些槍挺滿意。

雖然八爺的武器口徑看起來還是很雜,不過基本上淘汰了那些亂七八糟的口徑,以日系、毛系和毛瑟口徑為主。

守備部隊用毛系,主力部隊用日系,地方部隊用毛系和毛瑟口徑。

重武器就以毛係為主,日系為輔,基本淘汰了毛瑟口徑。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總部那邊的軍工廠規模和產能也上來了,基本可以滿足部隊的日常訓練和小規模戰鬥的消耗。

不過部隊要是打大仗,武器彈藥還是要靠張浩提供。

特別是大口徑炮彈和大口徑機槍子彈,目前本土還沒有辦法大量生產。

但對原來打仗靠繳獲的八爺來說,已經相當滿足了。

其次是張浩在四縣建立的幾家工廠。

成衣廠投產最早,太行山地區的部隊有七成的冬衣、被褥和棉鞋是成衣廠生產的,現在他們正在加班加點的製作部隊的夏裝和攜行具。

食品廠也投產了。

張浩建立食品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四縣大批果蔬、紅薯、土豆、魚類、豆子的儲存和加工問題。

大批的農產品經過加工,變成了耐儲存的罐頭、壓縮餅乾、粉條、炒麵、澱粉、豆漿粉、食用油等產品。

一來可以豐富四縣的商品供給,增加農戶的收入。

二來也讓部隊告別窩窩頭乾麵餅當戰備糧的窘境。

三來可以創造一批就業崗位,順便搞搞貿易,賺回些生產急需的原料和物資。

紡織廠的投產基本上免去了張浩運送布料的麻煩,也是個創收的好專案。

原屬軍工廠的製藥廠被單獨分了出來,專門生產抗生素、醫用棉、繃帶和各種中成藥。

製藥廠一開工,立刻就成了四縣最賺錢的產業。

兵荒馬亂的年月裡,能保命的東西總是很貴的。

別的不說,只是國府就從製藥廠採購了價值上百萬銀元的藥品。

煤頭尿素廠又增加了兩個,一個在山裡,一個在安源縣,三個尿素廠投產,每年可以有四千多噸的產量,基本可以滿足四縣的農業需求和軍工廠的生產需求。

再有就是四縣的農業建設了。

說到種地,四縣的所有人都很上心。

也就是半年時間,四縣就新增開墾土地五十多萬畝,魚塘八千多畝。

在李雲龍不遺餘力的推廣下,新建大棚就超過了一千個,把老張在十八屯溝的那點塑膠布存貨都用完了。

協管室

其他小說推薦閱讀 More+
神經,害的我笑了一下

神經,害的我笑了一下

古希臘掌管答辯的神
其他 連載 8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