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通通普通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王朝初立,隱患深埋
元末明初,天下歷經多年戰亂,民生凋敝。朱元璋在眾多起義軍中脫穎而出,建立大明王朝。為鞏固統治,他大肆分封諸子為王,本意是讓藩王拱衛中央政權。
朱棣作為朱元璋第四子,十歲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北平乃抵禦蒙古的重要防線,朱棣在此多次與北元殘餘勢力作戰,積累豐富軍事經驗,麾下張玉、朱能等將領忠心耿耿,其勢力不斷壯大。
二、皇位更迭,削藩起風雲
朱元璋駕崩後,皇長孫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他自幼受儒家經典薰陶,性格仁柔。面對藩王勢力膨脹,在齊泰、黃子澄建議下決定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削藩行動開啟。周王朱橚因與朱棣關係親近,被以莫須有罪名廢為庶人,全家發配雲南。湘王朱柏性情剛烈,不堪受辱自焚而死。齊王朱榑、代王朱桂等也相繼被削藩,或廢為庶人,或遭囚禁。這些舉措令藩王們恐慌不滿。
朱棣本就覬覦皇位,見此情形,佯裝瘋癲,大熱天穿棉衣、胡言亂語等,迷惑朝廷使者。同時暗中加緊準備,訓練士卒、儲備糧草,還命人夜間悄悄打造兵器,偽裝打造聲,收集情報,聯絡對削藩不滿的將領官員,組建勢力網路。
此時,朝廷與朱棣矛盾日益激化。
三、靖難之役,戰火初燃
1399年,建文帝得知朱棣暗中準備,派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率軍包圍燕王府。
張昺、謝貴迅速調集兵力,將王府圍得水洩不通。但朱棣早有防備,利用張信告密知曉計劃。張信本監視朱棣,後認為其有帝王之相倒戈相向。
夜晚,朱棣設計誘殺張昺、謝貴。他派人假告密稱自己病入膏肓,邀二人進府檢視。二人輕信,帶少量隨從入府,朱棣率埋伏衛士當場擒殺他們。
隨後,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宣稱要清除建文帝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等人,自號“靖難”,其軍隊稱“靖難軍”,靖難之役就此爆發。
四、戰爭初期,局勢膠著
靖難之役初期,朝廷兵力、物資佔優。建文帝派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十三萬大軍討伐朱棣。
耿炳文雖作戰經驗豐富但年事已高,軍隊抵達真定後與靖難軍初次交鋒。朱棣發揮軍事才能,率騎兵突襲其大營,身先士卒衝入敵陣,麾下將領配合默契。耿炳文因指揮保守、遭突襲而大敗,收縮兵力堅守真定城。
建文帝認為耿炳文年老怯戰,改派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北上。李景隆出身將門卻缺乏軍事指揮才能,行軍途中管理不善,士兵紀律鬆散、搶奪百姓財物,軍事決策猶豫不決,面對朱棣挑釁只知防守,致軍隊陷入被動。
五、關鍵戰役,朱棣顯威
朱棣面對李景隆大軍,主動出擊。他故意放棄外圍據點引李景隆深入,待其大軍至北平城下,親率主力繞到後方截斷糧道。
鄭村壩之戰,朱棣身先士卒,率靖難軍與李景隆軍隊激戰。他揮舞寶劍激勵將士,麾下將領奮勇作戰,衝入敵陣。朝廷軍隊因指揮不力、糧道被斷而大敗,此役勝利讓靖難軍在北方站穩腳跟。
白溝河之戰更為關鍵,雙方投入大量兵力,戰鬥激烈。朱棣戰馬多次被射死,換馬繼續作戰,始終衝在最前激勵將士。關鍵時刻,一陣大風颳折李景隆軍隊軍旗,致其大亂,朱棣趁機猛攻取得決定性勝利,李景隆殘軍狼狽逃竄,朝廷軍隊士氣大受打擊。
之後,朱棣遭遇平安、盛庸等將領抵抗。平安作戰勇猛,淝河之戰設埋伏差點擒獲朱棣。他事先得知朱棣行軍路線,在淝河兩岸設伏,待朱棣軍隊經過時伏兵四起,將其圍住。朱棣奮力突圍才逃脫。
盛庸頗具軍事才能,東昌之戰設埋伏與靖難軍激戰,此戰朱棣愛將張玉不幸戰死,但他未放棄南下決心,繼續攻克徐州、宿州等城市,逐漸逼近南京。
六、朝廷紛爭,應對不力
建文帝朝廷內部,齊泰、黃子澄在戰爭策略上有分歧。齊泰主張增派軍隊圍剿朱棣,黃子澄則想分化瓦解其陣營,拉攏朱棣陣營將領。二人爭論不休,建文帝猶豫不決,錯過應對最佳時機。
面對朱棣節節勝利,建文帝採取措施挽回局勢。一方面增派軍隊,另一方面派使者去蒙古,想聯合蒙古勢力對付朱棣,但蒙古未實質性回應,只作觀望。同時,對錶現不佳將領如李景隆進行懲處,降職等處理,但未根本扭轉不利局面。
七、南下之路,艱難險阻
朱棣在北方戰場取勝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