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老夫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唐三任覺得皇帝說的幾百上千萬家工坊企業就是不可能的,不說有沒有這麼多的工坊企業,就是有這麼多工坊生產出來的商品賣給誰啊?
“陛下!大明百姓的丁口數是有數的,生產這麼的商品賣不出去,不就等於浪費了嗎?”
“不要總盯著國內的一畝三分地,海外貿易才是大頭,季重你的思維一定要轉變過來。不然可跟不上新政的腳步。”
“是!陛下一直都在強調海外利益,臣卻總是忽略海外利益,看來臣還是太淺薄了。”
“你們就是慣性思維,總盯著土地那點兒收益,在耕種技術沒有提高的今天,土地的收益只能維持一個基本的溫飽,要想國強民富,必須要發展工商業,透過發展工商業獲得社會發展的資金。單單依靠大明國內的市場,還是太小了。
而且上千年的小農經濟讓百姓早已習慣了自給自足,無必要的時候老百姓是不會花一文錢的,因為小農經濟掙錢太難,一年辛苦下來,除了交稅和官吏盤剝剩下的那點糧食只能勉強果腹。
這樣的社會只能在原地踏步,無法向前發展,唯一的好處就是穩定,百姓越是愚昧無知就越是不敢離開自己熟悉的一畝三分地。只有這樣才能將大量的黔首百姓禁錮在土地之上,中日奔忙到頭來還是三餐不繼。”
“陛下所說的也是臣想說的,老百姓越是拼命種地,就越是發現他們的日子越來越難過。普通黔首百姓很難傳承四代,因為三代之後,窮人已經娶不起親,有不了後人。
可是若是百姓都去做工經商,土地誰來耕種?”
“季重有沒有想過,若是技術進步到一定程度,一個人可以耕種上千畝土地,一個人種地產出就能養活近千人?”
“陛下,這怎麼可能啊,一個人渾身是鐵又能打幾顆釘,這太離譜了。”
“離譜?朕問你耬車沒有發明之前一人一天可播種多少畝田?”
唐三任雖然沒有種過地,但是這個時代的大戶人家哪家沒有點兒土地,沒種過地也見過種地。一些小塊的土地無法使用耬車,就要依靠人工點種。一人一天也就能種一畝地。
而使用耬車播種,一天一人一牛能耕種幾十畝,甚至有些典籍上說,一天可耕一頃。不過這是文人筆記的誇張之言,文人就這尿性。
唐三任疑惑地問道:“陛下,難道以後還會有比耬車更好用的耕種工具嗎?”
“有沒有朕也不知道,不過只要朝廷重視技術發展,朕相信新的技術會層出不窮的出現。能夠出現什麼樣的技術,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工匠們的發明創造,畢竟任何發明創造都來源於生活的靈感。
我大明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過分強調經史典籍、道德文章,視技術為奇技淫巧。刻意打壓技術學說的地位,匠人的地位如今每況愈下。甚至都不如蒙元對匠人的重視,如此打壓之下如何能夠促使技術的發展。”
“陛下打算怎麼做?給予匠人之學提高地位必然招致讀書人的激烈反對,臣知道任何有威脅儒家的學說都會被讀書人集體打壓。”
“單純的給予匠人地位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要想讓天下都開始關注匠人之學,就要把匠人之學納入科舉當中,八股文與經史典籍只是其中一門。”
唐三任大吃一驚,更改科舉體制這可是驚天動地的改變,一旦改變必然招致天下讀書人的群起反對,因為一旦改革科舉制度,他們多年的努力就等於白費,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陛下,不可啊!若是貿然進行科舉改制,天下必然震動,社稷不穩!”
“季重所說朕何嘗不知,不過我等施行新政本就與士大夫水火不容,現在還只是淺嘗輒止,等到新政開始全面推行開來,才是與他們全面開戰的時候。到時候就是新舊之間的決戰,我們勝了大明從此走出與以往王朝不同的道路,我們敗了就是一次改朝換代,你我皆死無葬身之地。”
這話有些沉重,不過當唐三任下定決心追隨皇帝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因為這幾年在房山的施政,讓他越來越明白皇帝是對的,若是一味的因循守舊,房山現在依舊是原來的那種貧窮。甚至連朝廷規定的賦稅都交不起。
如今的房山物阜民豐,百姓安居樂業,這就是新政帶給百姓的好處。這天下哪有一成不變的道理,什麼事都要具體事件具體處理,用皇帝的話說就是要與時俱進。
“陛下!無論是什麼樣的艱難道路,臣都會追隨在陛下身邊,為陛下保駕護航,將新政推行到底,臣知道這新政是真的能百姓富足,國家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