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四分五裂·竇融歸漢 (第1/2頁)
今天有貓了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果然,最終還是李淵兵不血刃。”劉邦嘆道。
這完全就是抓住機會,選對道路,然後以逸待勞,與身處混戰旋渦之中且還根基不穩的李密如何能比?
更不用說,李密自己還做出了許多次的錯誤決定。
比如一開始莫名其妙和王世充開戰陣前交易,再比如,對王世充發動的攻勢倉促迎戰——在山上駐軍卻沒有佈置相應的防禦設施,不管是因為太過倉促還是因為確實驕狂而瞧不起王世充……
以及,在戰前將一些不能夠付以絕對信任的人安排在了不合適的位置上,讓邴元真守洛口倉,讓剛剛歸附的陳智略、張童仁等人帶著自己的部署加入了這一次應對王世充的兵力之中。
哦,想來還有單雄信這樣的翟讓舊部的安排問題——雖然這上面現在還沒提起來單雄信如何,只知道邴元真投了王世充,也知道李密覺得鎮守黎陽的徐世績不太可靠,但劉邦自然能夠想到單雄信是什麼情況。
恐怕,單雄信也已經投了王世充,或許在李密戰敗的過程中,單雄信就已經表達出了類似的態度,因而李密甚至連考慮都沒有考慮對方。
“四分五裂到了這種地步,瓦崗軍敗亡之象早已顯現。”蕭何對瓦崗軍的這一大敗總結。
能敗成這副樣子,兵敗如山倒,一點遲滯都沒有;能碎裂四散到這等地步,剛剛發現有了敗績,就迫不及待地各奔東西,都不需要多加猶豫、也不需要商討一二尋找一下合適的退路……
這充分證明,不談外部敵人,瓦崗軍內部,早就已經是一盤散沙。
大把的人心裡面都早已有了其他想法,其中更是有不少人早就已經做了兩手準備或者多手準備。而這部分人,不僅有著其他打算,更是連為李密的瓦崗軍最後拼搏一番、盡最後的力都並不願意。
而其餘的人中,除了一部分還有心殺敵、尚且忠於李密的外,其餘的即便沒有什麼提前打算,那也是隨時準備見風使舵,見勢不妙便轉換立場,說投降就投降。
是以,才能如此的兵敗如山倒,偌大一個聲震天下的瓦崗軍才能覆滅的如此之快。
一戰即亡!
換做其餘大部分勢力或者朝廷,怎麼不也得掙扎上個幾下?
似先前的秦朝,尚有章邯試圖力挽狂瀾;似之後漢末的綠林赤眉,雖然幾乎等同於烏合之眾,但也依舊要拉扯來回上幾次,數度戰敗,四處流竄,最終才會走向覆亡。
再如後來的黃巾,雖然差不多也算是興亡迅速,可好歹也還有個過程,只不過是戰敗速度太快了而已。
而與黃巾對立的東漢,那也還要掙扎上數年。
東晉時期的那一次,也是延續數年,最終盧循和徐道覆還帶著人馬嘗試最後努力一把。
如瓦崗軍這樣,僅僅一戰戰敗,便徹底傾覆,宣告覆滅的,實在不多。
若是那種小型起義軍,剛剛拉起來沒多久,人數不多、實力弱小,在一次戰敗後因為傷亡等因素,便就此被鎮壓下去的,倒也常見,可那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起義軍!
可瓦崗軍,之前表面上還一片形勢大好,李密還籌劃著攻入洛陽之後便準備稱帝。
當然,這也和李密最後選擇投奔李淵有關。
如果他堅持不願意歸附某一方,而是要繼續自己搞事業,帶著剩餘的人馬另尋一個落腳之地,那也不是完全不行——至少,王伯當等人目前還是很願意繼續忠誠於他、跟隨他的。
可那能有多大的變化?
這種嚴重的分裂,眾人有目共睹。既有第一次,如何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除非李密能夠想到好方法,找到分裂的根源,然後將其根治。但是他能嗎?
劉邦笑道:“所以說,有一個真正由自己拉起來的隊伍,對一個有志之人至關重要。”
李密的一大敗筆,貫穿整個起義過程,就是這一點。
他沒有真正的自己的根基。
或許到現在也願意跟隨他的王伯當及其部屬算是一個,但這還稱不上根基。
如果他像是翟讓、杜伏威那樣,自己從無到有拉起來了一個隊伍,那麼即便日後勢力擴張,招賢納才,收納歸附之人,那這個勢力也依舊是他的。
即便是有過投奔他人經歷的竇建德,他手下也是有著一支純純粹粹隸屬於自己的、從一開始就是跟著自己的隊伍的;更不要說,竇建德之前的那個首領還是戰死,竇建德接收勢力名正言順。
李密啊,過往在楊玄感的隊伍中是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