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昆陽戰起 (第1/3頁)
今天有貓了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宋朝的將領們面露苦澀。
誰都知道王莽這樣的行為堪稱難評,都知道王莽這樣的行為對戰局和將領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但是,他們作為大宋的將領,在這方面還不如新朝時候的嚴尤和陳茂!
這豈非更大的笑話?
有無數的先例在前,甚至是大宋自己的例子,但是朝廷依舊如此,官家也依舊如此。
什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分明是將在千里之外,一言一行皆謹遵君命。
他們不僅要受到軍權的限制,不能隨便行軍和作戰;甚至,在行軍和作戰的時候,還要聽從依照朝中給出的陣圖佈陣作戰!
朝中,給出的,陣圖!
——若是前面數個王朝的名將們聽到,恐怕都會愕然不已,難以置信吧。
是啊,誰能相信,朝廷遠在千里之外,根本不在前線也不能實時瞭解前線的各種變動,可是他們卻要對前線將領進行指揮,佈置陣圖,要求如何作戰。
並非朝中不能給以前線軍隊指揮,但是這種指揮通常都是一種戰略上的、大方向上的指揮,譬如要求要攻下某些地方,或者要求俘獲某些人等等。
誰能像是如今的朝廷一樣,將作戰細節都要指揮了去?
若是當年衛霍二人受到這樣的指揮,那他們最終能否成就偉業恐怕就難說了;若當年李靖等被朝廷如此嚴密地要求,他們又能否取得那樣輝煌的成就?
不少宋朝的將領總會這樣想。
他們當然不是覺得自己能夠比肩衛霍等名將,但是,對於朝廷這樣嚴密的管控和指揮,卻總是難以平復。
但他們也只能透過想象,來緩解自己的心緒了。
畢竟,武人地位無人不知,如何能夠、如何敢於光明正大地說出來這些話呢?這些,與太祖太宗背道而馳的話?
【而王邑和王尋這一來,便打下了一場名垂千古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昆陽之戰。】
【除了標誌著王莽的進一步敗亡之外,昆陽之戰還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劉秀的崛起,二是“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強”,並最終因此獲勝的著名案例。】
韓信瞭然地點頭。
從前面王莽派出的大軍的基本情況,綠林軍和舂陵兵大體的分佈情況,再加上“昆陽”這個地點,以及對於此次戰役的總體評價“以弱勝強”“後發制強”,他的心中對於具體的戰爭經過便有了個大概。
昆陽,這個地點多半不是起義軍主動選擇,而是王邑和王尋兩人的決定;
而以少勝多更不必說,王尋和王邑再如何也是帶了四十餘萬人,而起義軍假使有十餘萬人,其主力也在宛城,剩餘的兵力還要分散在各個攻克的城池之中。
以他的判斷,昆陽城內的起義軍大約不過一萬人。
這一戰並不容易,但是也不是特別困難。
【我們首先來總結一下雙方的情況。】
【王莽一方,雖然難以證明全部都是精兵,但是人數確實是達到了四十萬;統兵將領則為王尋和王邑,以及後來會合的、低一級的嚴尤和陳望等人。他們攜帶糧草,其後還有輜重在不斷運輸中。】
【起義軍一方,劉演正帶著主力包圍宛城,進入了最後階段,但也因此宛城的主力不可能隨意調動;王鳳、王常、劉秀等人帶著剩餘的兵力攻下了周邊的城池,並分散駐守。】
【此時,佔據主動權的一方是王尋和王邑。】
【他們帶著號稱百萬的四十餘萬大軍來勢洶洶,打算迅速剿滅起義軍,而王邑則把第一個作戰目標放在了昆陽這座城池。】
【事實上,王莽軍內部對此並不是全然贊同的——作為有過不少作戰經驗的嚴尤就表示了反對,他認為昆陽並不應該成為大軍的第一個也是全力作戰的目標,他們應當直撲宛城,擊敗那些包圍宛城的起義軍。】
【只要能夠解宛城之圍,擊潰起義軍的主力,那麼昆陽乃至其他的城池的問題,都將自動解決,完全可以做到不攻自破。】
【畢竟昆陽只是一座小城,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戰略地位,也沒有什麼獨特的地理位置,其中的起義軍也不是什麼核心隊伍,況且這座城池本身還比較堅固。】
【但是王邑對此不以為然,他堅持要以昆陽為目標,聲稱要以攻破昆陽來作為威懾,顯示一下大軍的力量,鼓舞一下軍心——否則,簡直是自己滅自己的威風。】
【因此,王邑派遣軍隊向昆陽集結。】
李世民搖頭。
王莽最終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