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今天有貓了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呂母為了這一次起義,已經準備了三年了。】

【呂母的丈夫早亡,她只有一個獨子相依為命,叫做呂育。呂育長成之後,入了官府,擔任本縣的遊徼,主要負責巡查和緝捕盜賊等。】

【天鳳元年,此時百姓的生活已經日益困窘,海曲縣要收繳賦稅——難說這些賦稅是切實的還是有他們額外加碼的,但不論是哪一種,都有百姓無力繳納。】

【縣令要求呂育懲處那些繳納不起賦稅的百姓,但是呂育沒有照辦;結果因此就被縣令定罪處死。】

【這個訊息傳來,呂母悲痛萬分。】

【但作為一個將名字刻上青史的人,她的反應自然不只是失去親人的悲痛,還有憤怒和仇恨——僅僅因此,就能夠被定罪處死嗎?這符合律例嗎?假使符合律例,這合理嗎?】

【而呂母的憤怒和仇恨,也並不只是僅僅留存在自己的心中,她還果斷地付出了行動。】

【從這一天起,呂母就決定絕不放過縣令,要為自己的兒子報仇雪恨。】

“沒錯,能夠付諸行動才有真正的意義。”有人讚賞道,這樣的女子著實不多見。

實際上,這某種程度上也是時局所限。在前期,女性還能比較容易的出門以及與他人來往,因此想要做事情還是有一些機會;但是在後期,連門都無法踏出一步,更何況其他?

他身旁的人笑道:“李兄不知這呂母的事情,我卻看到過一二。能夠在喪夫之後將獨子撫養成人,還讓他能夠進入縣衙,本就說明呂母非常人也。而在喪子之後,能默默籌劃、臥薪嚐膽三年,別說女子,就是男子也並不多見。”

那名被喚作李兄的人一想,確實如此。

喪夫喪父的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兒子能夠好好長大成人,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於說宗族這個問題,有時候一些人生活的地方並沒有自己的宗族,這樣一來,談何宗族幫扶?

再者,宗族的存在是好是壞也不能下定論。有的宗族族風清正,幫扶老幼,照顧孤兒寡母;但有的宗族完全是欺壓族人,孤兒寡母怕是隻是他們眼中的肥肉而已。

且,撫養獨子,維持生活,都需要錢財,呂母如何維持生計?

若說呂家有些錢財,呂母不需要太過為生計發愁,那或許如此;但另一方面,有些錢財,就代表著她需要想辦法保住這些家財,這也並非易事。

因此,呂母能夠讓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還能擔任一個遊徼,已經證明了她並非一個尋常婦人。

至於說因為獨子喪命能夠忍耐三年,耐心謀劃和等待……此等心性,不論男女,確實都不常見。

【她清楚,依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做到這件事情;但是別人又沒有理由去幫她做殺死縣令這樣的大事。】

【於是,呂母決定耐心謀劃,一點一點鋪墊,等到一切都成熟的時候,再掀起最後的戰鬥。】

【她拿出了家中的錢財,開設了酒肆釀酒,同時購買刀劍衣物等。有年輕人過來買酒,但是沒有足夠的錢,呂母便賒給他們酒;此外,若是看到他們有什麼困難,她也毫不猶豫地就給以幫助,借出衣物糧食等。】

【而受到幫助的百姓們有些想要回饋呂母,呂母便讓他們將奎山山腳下的河流的河道挖寬一些,挖出來的土就堆到一塊——實際上,這是在構築土臺。】

【沒過幾年,呂母的家財就要用盡了,受到她恩惠的年輕人們都聚在一起,想要回報她。】

【呂母沒有接受這些回報,只是哭泣道:“我厚待你們,並不是為了獲利發財,只是因為縣令無道,枉殺了我的兒子,我想要為他報仇而已。你們願意助我一臂之力嗎?”】

【這些人讚賞呂母的想法,覺得呂母非常有膽氣,且她又一向厚待他們,於他們有恩,再加上王莽治下的混亂和民不聊生,便紛紛許諾表示願意幫助呂母。】

【其中一個人自稱自己號“猛虎”,相繼聚集了近百人,都跟隨呂母到了海中,接著招兵買馬,招攬流民和亡命之徒,最終的兵力達到了數千人。】

劉邦摸摸下巴,呂母的計策確實不錯,她的能力和反應同樣高明。

能夠有這個魄力散盡家財招攬人心,既說明她的膽魄和手段,有說明她的為人處世——畢竟,有些人雖然確實花了錢,但由於為人處世太差,錢花的不少卻根本收買不了人心;

在人們想要回報她的時候,能夠抓住機會做出最好的應對,組織起人手跟隨自己,證明了她的應對能力;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赤眼狼兵

赤眼狼兵

魚棚柺子
關於赤眼狼兵:群像+偶遇+戰爭+陰謀+異物+野人+政權顛覆春秋末期,宋國吞併曹國,曹國後人不甘心,圖謀復立曹國;鄭國寵臣覬覦宋國的雍丘城,想要將之據為己有;十幾年前的一場宮廷悲劇,導致宋國一位年幼的公子流落邊塞;戰國初期的宋國,新君子德剛剛登基,即刻有大臣謀反;而相鄰的鄭國則虎視眈眈、心懷不軌;各種隱患和挑戰,給子德和他的朝臣們帶來重重危機。流落邊塞的宋國公子,歷盡重重磨難,與遊醫、野人、乞丐相
歷史 連載 119萬字
強弓勁弩

強弓勁弩

水做的骨肉
關於強弓勁弩: 秦國大王嬴政繼位,一個新的帝國時代悄然來臨,首當其衝的是韓國,作為五代相國之後的張良,轉瞬間,國破家亡。輾轉流離,只為能施救父兄,盡平生之所學,經世間諸多困苦,百折不撓,依舊難阻天命。少年嬴政,從涉世不深,到掃平六國,一統天下,壯志凌雲。本欲萬世師表,卻識人不清,終為大奸似忠之人所累,只十餘載,大廈既傾。
歷史 連載 116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