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中年男子頭戴網巾,手持書卷,儀態閒雅,飄逸的鬍鬚又黑又亮,眉目疏朗,風度翩翩。
一幅標準晚明士大夫的打扮,賣相十分要得。
朱寅和寧采薇不知這位帥叔的來歷,只能一起行禮。
朱寅叉手作揖:「小子見過長者,這廂有禮了。」
朱寅能看出,此人不像是來縣衙辦事的,觀其神情氣質,應是縣衙官員。
他在這縣衙重地,居然不穿官府公服,而是穿著燕居閒服,可見級別不低。
最起碼,也是典史丶教諭級別的「大佬」。
寧采薇也雙手虛握,一上一下的放在腹部,微微屈膝,像模像樣的道個萬福。
「奴家見過長者。長者萬福。」
那中年男子意態閒適的輕撩下襬,在傍邊的石凳上坐下,一雙炯然的眼眸在兩個孩子身上掃了一眼,露出和藹可親的笑容。
「隨你們家大人來的?你家大人是誰?認得老夫麼?」
他能看出,朱寅和寧采薇雖然衣飾普通,卻又像是大家子女,不似一般人家。
可是這女郎沒有裹腳,明顯就是一雙天足,卻又和鄉野陋婦丶賤籍粗女一般了。
可惜。
但這兩個孩子宛若金童玉女,很是討人喜歡。他一見之下,就心生好感。
反正午後無聊,秋光靜好,和稚子閒話幾句,也有一番童趣吧。
朱寅老實回話道:「我們是自己來的,大人不在南京。小子不知長者尊號,不敢請教長者臺甫。」
這是很禮貌也很得體的回答。
他不想知道對方的姓名來歷。因為此人多半是官員,一旦知道官職,就要下跪。
他不想跪。乾脆不問。
明朝「非大儀等事無須跪拜」,的確是太祖皇帝的規定。
明初遵守的很好。哪怕平頭百姓見到一品大員,也只是道邊避讓,行揖禮而已。
那時,只要不是重大禮儀丶過堂審案等場合,臣不跪君,下不跪上,民不跪官。
可這是老黃曆了。
弘治之後,制度大壞。
對官員有利的,就是洪武祖制,斷不可改。對他們不利的,就要大改特改,置若罔聞。
祖制是鐵打還是泥涅的,就看他們喜不喜歡。
從嘉靖時起,跪拜之風開始蔓延。不但大臣動不動跪皇帝,下官也動不動跪上官。
甚至武將跪文官。
至於平民百姓,更是見官必跪。不但沒了明初見宰相不跪的權利,對底層官員也要下跪。
不跪的祖制反而成了非禮。跪,反倒成了制度。
到了清朝,跪拜禮更是被「發揚光大」,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除了皇帝,誰都缺鈣。
眼下,若是知道對方是官員,朱寅必須要跪。
除非他有功名在身,或者是勳貴宗室。
誰知那中年男子微微一笑,平易近人的撫須道:「小兒倒是老成。老夫江寧右丞,姓莊。」
偏偏報出官職字號。
也不知道是不是看穿了朱寅的心思,有意為之。
「原來是贊府莊老爺!」朱寅心中十分鬱悶,卻只能硬著頭皮跪下,下拜稽首道:「孩兒朱寅,見過贊府老爺!」
時人尊稱縣丞為贊府。
算了,現在自己才九歲。對方快四十了吧?就當是跪長輩拜年。
寧采薇萬般無奈,卻也只能跟著朱寅下跪道:「孩兒見過贊府老爺。」
孩兒,是晚明時期百姓對官員丶小官對高官的一種自稱,和「小的」丶「小人」意思類似。
自稱孩兒,稱對方老爺,肯定錯不了。
既然到了古代,就要適應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我行我素丶格格不入。
莊縣丞眼見兩人跪下,手中書卷一抬,「起來吧,站著說話便是。」
「謹遵臺命。」朱寅隨即起身,清稚的小臉上又露出人畜無害的燦爛笑容。
看上去既聰明懂事,又不失孩子的童真之氣。
寧采薇此時也像個優雅知禮的小淑女,青澀而乖巧。
莊縣丞又道:
「小妮子,你方才為何說知縣大人?這是哪個地方的說道?」
寧采薇腦子轉的很快,不慌不忙丶不卑不亢的回答:
「回老爺的話,孩兒原以為,知縣老爺是百姓的父母,父母就是大人,可不就是知縣大人麼?」
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