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語爺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醫食養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
中醫食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唐代以前,食養文化處於啟蒙、成長階段。據《禮記·天官》記載,早在周朝,王宮內就有專職的食醫,為周王室提供合理的飲食、營養搭配。而“食養”一詞,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素問》的《五常政大論》中。
唐代名醫孫思邈首提“食治”(即現代常說的食療)理論後,食養文化逐漸發展、成熟與興盛。
食養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是傳統中醫“中病即止”、“祛邪不傷正”思想的體現。中醫認為健康人體應處於“陰平陽秘”的陰陽平衡狀態,生病是陰陽失衡所致。用藥治病依靠藥物的偏性來干預人體,但即使是無毒的藥物,也不適合長期使用,在疾病治療到快要痊癒的階段就該停止,改用性味相對更加平和的食物來進行調養和康復,以防損傷人體的正氣。
2 是傳統中醫“扶正”思想的體現。《內經·素問》的《髒氣法時論》提到“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即當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使用方法合理、營養搭配均衡時,能夠達到補精益氣的效果。扶正不僅可以透過藥物來完成,合理的飲食調養也可起到扶正作用。
食養的內容包含食宜、食忌和食養方劑三部分。食宜是指根據個體不同的體質或病勢、不同的季節或時間、不同的地域或環境等三因原則,來決定適合吃什麼、選用什麼樣的食材以及使用什麼樣的加工製作方法等,以維護或調養機體至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關於食材的選擇,出於安全考慮,如需在食物中新增中藥材,可在國家衛計委公佈的 87 味“藥食兩用”中藥材名單目錄中尋求。食忌則是根據三因原則制定的飲食禁忌,包括健康狀態下的飲食禁忌、食物用量禁忌、食物質量禁忌、食物搭配禁忌及病中飲食禁忌等。病中飲食禁忌,即俗稱的忌口,歷代方書中大多有相關記載。食養方劑在唐宋時期大量出現,之前也有一些食經類書籍和食養方劑,大多以藥膳的方式呈現。
在唐代孫思邈提出“食治”理論之前,食養主要應用在日常飲食指導、治療後的康復階段以及治未病等方面。合理的飲食本身就是食養的應用;在病勢去了大部分之後,透過食養可促進身體康復,避免藥物使用對人體的傷害,防止過度醫療;合理的食養能起到“補精益氣”的扶正作用,使機體不容易生病。
需注意的是,以上內容是對中醫食養文化的一般性介紹,具體的食養方法和應用應根據個人體質、病情等因素,在專業中醫的指導下進行。同時,中醫食養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領域,現代研究也在不斷探索其科學依據和應用價值。
中醫食養文化在現代社會依然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飲食與健康的關係。中醫食養文化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自然、安全的養生方式。透過合理選擇食物,遵循食養的原則,可以調節身體的氣血陰陽,增強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在日常飲食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適宜的食物。春季陽氣上升,可多食用一些具有升發陽氣作用的食物,如韭菜、豆芽等;夏季炎熱,宜食用清熱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黃瓜等;秋季氣候乾燥,可選擇潤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等;冬季寒冷,適合食用溫熱性的食物,如羊肉、核桃等。
此外,不同的體質也需要不同的食養方法。例如,體質偏寒的人可以多食用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如姜、蔥、羊肉等;體質偏熱的人則應多吃一些涼性食物,如綠豆、苦瓜、西瓜等。對於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中醫食養也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調整飲食結構,選擇適合的食物,可以幫助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質量。
中醫食養文化還強調食物的搭配和烹飪方法。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促進營養的吸收。同時,不同的烹飪方法也會影響食物的性味和功效。例如,蒸煮的方式可以保留食物的營養成分,而油炸、燒烤等方式則會使食物產生有害物質。
總之,中醫食養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經驗。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中醫食養文化,將其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為人們的健康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保障。
中醫食養在現代健康管理中的應用
一、引言
在現代社會,